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都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 (简答)迁移的作用? 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迁移能力的培养入手,否则问题解决也就成为空谈。 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5. (简答)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6. 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7. (论述)促进迁移的方式(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一、精选教材。 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内容,其迁移价值较大。布鲁纳强调要掌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因为领会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简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努力体现迁移规律。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这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了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