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接下来的活动就是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以及教学情景等。
一、教学事项
教学是有一定程序结构的。在教学程序中,学生的学习随事先设计的教学情境而进行,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教学事项。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
(一)引起学生注意
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第一,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于教师的讲解以及其他相关的教学活动。第二,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第三,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主题之上。
(二)提示教学目标
在引起学生注意之后,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确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学生在学习中迷失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向学生陈述教学目标时,要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确保学生充分理解目标和结果,形成心理定向。这等于是用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基础产生对新知识的期望。如果将未曾学习的新概念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之中,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或不理解,自然也就达不到教师交代教学目标所预期的定向效果。
(三)唤起先前经验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原有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要能够运用有效策略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技能,以此为基础推导和生发出新知识。如果发现学生缺乏必需的基础知识技能,就要及时给予辅导补救,以免造成学习困难。
(四)呈现教学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材料为中介的师生互动过程特别重要。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材料的性质、学生学习特点与预期学习结果等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提供学习指导
在呈现完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进行指导时要注意:第一,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第二,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第三,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予较少指导,鼓励自行解决问题;对于能力差、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予较多的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在学习指导中,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并教学生一些记忆和理解的方法,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保持。
(六)展现学习行为
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学生学到新行为。而学习是内在的心理活动,如果要想确切了解教学之后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那就让学生展现其外显行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上的三种线索来判定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第一,眼神和表情,当求知活动由困惑而获得理解时,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会流露出一种满意的状态。第二,随时指定学生代表将所学知识或问题答案说出来。第三,根据学生的课堂作业来检查全班学生的理解状况。
(七)适时给予反馈
当学生表现出一次正确行为时,未必就表示他已确实学到了这种行为,因为靠短时记忆学到的东西如果不加以及时复习,就难以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反馈,使其整合新、旧知识,加强对正确反应的记忆。学生反应的反馈线索可以来自自己,如技能的学习(即正确的行为导致正确的结果,根据行为的结果,自己能够找到体态活动与正确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可来自教师,尤其是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作业和谈话而获得反馈。
(八)评定学习结果
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或者课堂小测验,或者其他课堂问答,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予一定辅导。
(九)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当确定学生获得了所教知识技能之后,教师就要教学生如何记住知识,并给以复习的机会,以便巩固所学知识。并且,教师要提供一些问题和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讲演则是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事实,而且要深入分析和论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科学的结论。讲授法在运用时,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且通俗易懂。
(二)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在使用谈话法时,要求教师事先就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并且要善问、善于启发诱导。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进行练习时,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与方法;在练习的数量、质量、难度、速度、独立程度和熟练程度、综合应用与创造性上,教师对学生都应有计划地提出要求,使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提高。
(四)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可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演示前,要做好教具准备;演示时,要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需要思考什么问题。
(五)游戏
游戏是一种有吸引力且有一定教学效果的学习活动。它是参与者遵循所描述的规则努力达到具有挑战性目标的活动。
(六)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在使用讨论法时要注意,所讨论的问题对学生要有吸引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结束前,教师要做好总结,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七)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的关键是在实验前要做好实验用品准备和理论准备,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另外,教师要做好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和帮助,以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投人实验。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还有参观法、实习作业法、读书指导法等。
三、教学媒体
一般来说,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非投影视觉辅助,如黑板、实物、模型、图形、表格、图片以及提纲等;投影视觉辅助,如投影器和幻灯机等;听觉辅助,如录音机等;视听辅助,如电影、电视、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远距离传播系统等。各种媒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景(如全班、小组和自学)、学生学习特点(如阅读、非阅读、视听偏好)、教学目标性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以及教学媒体的特性(如静止图像、动画、文字、口语)等方面的因素。戴尔(1946)从直接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排列了11种媒体,构成一个经验锥形(图12—1)。从锥体底部往上,直接经验逐渐减少,而抽象程度逐渐增加。
在这一经验锥形中,学习者开始被看作是一个实际经验的参与者,然后是一个实际事件的观察者和中介事件(即通过某种媒体呈现的事件)的观察者,直至最后,是一个符号(表征某一事件)的观察者。这种排列有助于我们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先前经验水平选择适当的媒体。例如,在“有直接目的的经验”的水平上,儿童通过与实物、动物和人接触,“在做中学”。随着年龄的增加,图片或其他模拟的替代物能被用来获得某些经验。对于成熟的学习者,通过锥形顶端的“言语符号”进行阅读学习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使用教学媒体是为了使教学遵循这样一个顺序而进行:从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直到经验的符号表征。因此,教师要确定学生的当前经验水平,利用教学媒体融入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经验,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教师要注意在学习经验的具体性水平与学习时间的限制之间取得平衡。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的是,戴尔的经验锥形中没有列入多媒体计算机,这是受时代所限。在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对人们头脑中的传统教学媒体观念产生了冲击。多媒体计算机能集成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多种媒体,并且有很强的交互作用,存储大量信息的能力以及虚拟现实的能力,而网络则提供了信息结构非线性与远程通讯能力,这些潜力是前述各种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极有助于营造出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现有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到组织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因此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背景之一。
四、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课堂社会环境包括教师、学生和课堂隋境三个要素。
课堂物理环境除了自然条件(如光线、温度、空气及色彩等)外,课堂物理空间资源的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活动而配以相应的物理环境,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一般说来,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按领域原则来安排课堂空间,即将课堂空间划分成一个个领域,某些领域只属于某个人,直到教师重新改变某人的位置为止,这种安排特别适合面向全班的课。第二种是按功能安排课堂空间,即将空间划分为各种兴趣范围或工作中心,每个人都能到达各种区域,这种安排最适合于小组同时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当然,这两种方法并不相互排斥,可以组合使用。
尤其要提到的是学生座位的安排会影响课堂教学和学习。有研究表明,坐在教室前面几排以及中间几列的学生似乎是最积极的学习者,教师大多时间都站在这些座位的前面,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大多集中在教室的这一区域,其他位置尤其是后面座位的学生则难于参与,并且更容易走神。因此,教师要经常变换学生在课堂中的座位。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