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
第 2 页: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
第 3 页:教师的人格特征 |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个国家对教师职业往往都有一些明确的规定,比如学历的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等。我国颁布的《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但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时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它反映了特定职业对从业者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经验经历、人格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是搞好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衡量教师是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
(一)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要能做到“多走一步,深人三分”,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造诣愈深,教学才能愈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有人认为,小学教师所教的都是一些浅显的知识,只要熟悉自己所教的内容、弄懂教材就足以应付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这实在是一种肤浅的看法。基础知识与高深的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不能深入,哪能浅出?不能居高,岂能临下?如果教师所掌握的只是教材上的那点知识,只能勉强应付当天要教的一段教材,是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人才来的,也得不到学生的尊敬,因为尊师与敬道是分不开的。马卡连柯曾说过:“如果教师在工作上、知识上和成就上有光辉卓越的表现时,那你自然就会看到,所有的学生都会倾向你这一方面了;相反地,如果你表现出无能和平庸,那么,不管你如何温柔,在谈话时如何耐心,如何善良、殷勤,不管你如何关心体贴学生,仍不会博得学生真正的尊敬。”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对所教的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够把所教内容放在更为深广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上考虑,这样才能够全面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左右逢源。
(二)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教师在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素养之外,还必须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素养。首先是因为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学科呈现综合化的趋势,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其次是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想知。而且今天的小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新鲜知识,他们能够提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问题,往往使教师汗颜,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一个教师不可能什么都懂,但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健体,没有广泛的文化素养和宽厚的文化底蕴是不行的。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文化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
1.敬业
作为教师,敬业是使其他素养成为可能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也就是说,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是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巨大的动力和力量源泉。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过程中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教育是爱的共鸣,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使学生乐意接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会耳聪目明,思路敏捷,能发现最不起眼的学生身上微不足道的萌芽状态的种种因素,而机智地肯定之、鼓励之,或预防之、消除之;能在别人看来毫不起眼的材料中汲取教育的营养,把握教育学生的良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关心上,严格要求学生,尊重、信任学生。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
时代特征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对素质教育有全面的理解。
(2)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
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3)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要求教师能够认识到,评价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状况,而不是仅凭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可以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志,但不应成为主要和唯一的标准;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是德、智、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衡量学生各项基础素质的发展状况。
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掌握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是提高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施加影响的自觉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必需的。教师仅仅有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是不够的,他还要善于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的知识,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个性和品德形成的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规律教育学生等。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成功地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1)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教师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小学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的知识,主要储存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要使这种处于储存状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必须对他们进行一番加工处理。通过加工处理,使得即将讲授的知识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学会下述本领,即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把困难的问题变成容易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成生动的讲授。最后,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加工处理成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适合教师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又能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的形式。
(2)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
经过教师加工设计过的各种方案,要使之实施并作用于学生还必须经过一个传导和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传导和施加影响的能力,也是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其次是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高一步的要求是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教师不仅要善于独白,还需要掌握对话艺术。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的谈话做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第二,组织管理能力。教师所面临的对象是构成一个集体的班级,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组织和管理是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使教育影响发生作用的组织保证。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不可缺少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贯注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比如一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分析文章的成败得失,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创作性活动,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就很难分析得入木三分,切中要害。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教师要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的教育研究应本着改善实践的宗旨,着重于对自己实践行为的研究,即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相关推荐: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考核精要汇总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