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
第 2 页: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反战因素 |
第 3 页:第三节 中学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任务 |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的比重较大,涉及的知识点多,题型多以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考查的重点在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这两个知识点.考生需要理解这些规律并能将其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丽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包括个体体质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二是心理的发展.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发展的顺序性
儿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一定的顺序性.其中生理素质与机能的发展顺序又制约着心理发展的顺序。这种顺序性体现了事物与个体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二)发展的阶段性
儿童的发展,在一定年龄时期,往往反映f{{一些新的典型特点。这些典型特点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的发展在量的增长过程中,产生了质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们根据这些特点的典型性与普遍性,确定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普遍的与典型的特点.这是个体发展的一种突变。这些特点与前后阶段既有差别性.又有连续性.构成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
(四)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如盲人的视力有缺陷,但通常其触觉或者味觉、嗅觉方面会优于常人。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并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互补性不仅存在于生理机能之间.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五)发展的差异性
在每个阶段内,每个儿童之间,他们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同遗传素质的差异和环境、教育影响的差异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儿童在接受外界影响下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密切相关。同年龄的儿童.由于所处的客观条件和教育影响不同.他们在发展上会有某些差异。而同年龄儿童,即使在客观条件和教育影响相同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某些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儿童的主观努力和主观态度的不同造成的.
三、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一)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必须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并不意味着教育应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或降低教育的标准与要求。教育应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向学生提出能接受的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三)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体发展的稳定性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各个年龄阶段当中一般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与规律.作为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客观依据,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计划性.消除随意性和自发性。
个体发展的可变性,又要求教育者经常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调整教学计划和教育措施,提供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的教育条件.解决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四)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根据人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牛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五)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困难,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因此,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