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
第 2 页: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
第 3 页:第三节我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丰富,其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二)人的片面发展
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是旧式分工和私有制。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方法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合理的社会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体表现为:
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书本学习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而且在活动中相互渗透,各育之问不可分割,各育之间不能相互 替代。
四、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为此,我国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为中华民族21世纪的全面振兴培养一代新人.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尊重并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具有选拔性、淘汰性.只能照顾到一部分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各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同时,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彻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5.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如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创造潜能.这些不同点铸造了一个个千差万别、个性独特的学生。因此,素质教育还要尊重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
1.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其次,全社会都要努力改变以学校的应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的观念.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
2.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曾提出,我国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制度正日益变得更有弹性和开放性。现代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继续教育、自学考试等开放式教育网络的形成,特别是国家开始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将使求学者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3.加快教育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渠道.缓解升学压力。包括高校“扩招”: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大省级人民政府发展和管理本地区教育的权力以及统筹力度.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办学等。特别是国家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等措施.都将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4.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国家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进。通过课程改革.将从根本上推动素质教育。
5.进行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督导评估制度
国家把改革高考制度作为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不但进行了每年举行两次高校招生考试的试点.而且在高考科目的设置和内容上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中小学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等.这都会对普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6.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政府提出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重点:提出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还提出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等有效措施。
7.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
我国今后会逐步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存并重的局面.形成使用人才重全面素质,看真才实学的环境,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氛围。
8.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一.必须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二,实施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第三,切实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