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一节 课程概述 |
第 2 页:第二节 课程目标 |
第 3 页:第三节 课程设计 |
第 4 页: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
第 5 页:第五节我国中学的课程 |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一、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1.课程实施的含义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能否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能否为学习者接受,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都须通过实施才能得到答案。一般来说,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课程实施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_是可传播性,即向各地学校推行的程度;二是可操作性,即使用时的方便程度;三是和谐性,即与流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四是相对优越性,即相对于原有课程而言新课程的长处。
第二,交流与合作。交流可以是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实施者之间的交流。经常交流有关课程计划方面的情况,并能达成如何实施的共识.对成功的课程实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课程计划的实施负有领导、组织、安排、检查等职责。首先,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做好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动员.使教师理解新课程的意义和含义,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新课程的实施。
第四,教师的水平。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最直接的参与者。新的课程计划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形成新课程的理念,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方法。
第五,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新的课程计划的实施,需要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最直接的支持者应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如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如新闻媒体的舆论支持、家长的理解支持等。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一个好课程表,是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三是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内部因素主要有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智能结构和心理品质、个性特征、学习经验、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等:外部因素主要有学习内容、教师教学风格、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育环境等。这两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学生的学习形成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这四个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为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教师选择哪种模式.取决于这种模式在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达到课程目标过程中的价值的大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与结构进行规划
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在对教学单元进行规划时,需要对教学单元中的主要原理、主要概念、技能、态度、诊断性测验和评价等方面加以考虑。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的问题。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这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二、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雨展开的,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