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一节 课程概述 |
第 2 页:第二节 课程目标 |
第 3 页:第三节 课程设计 |
第 4 页: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
第 5 页:第五节我国中学的课程 |
第五节 我国中学的课程
一、初中课程设置
初中时期是一个人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初中课程设置要体现如下特征和要求:
(一)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根据《纲要》规定。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整体设置,因而它应该符合国家对义务教育课程的要求,即要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普及性是指义务教育的课程要面向每个学生,其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确保每个学生能达到国家的基本质量要求:基础性是指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性的,不能任意被扩大、拔高,应体现国家对每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发展性是指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的自主、全面和持续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各种必备的能力。
(二)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均衡地发展。从整体上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是保证课程结构均衡性的一个重要举措。
综合性是指加强学科整合,设置综合课程,密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具体措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加强学科的综合性,二是设置综合课程。
选择性是指学校课程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课程结构的选择性集中体现在新课程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在义务教育阶段.将l0%。l2%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
(三)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义务教育课程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将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九年一贯地进行课程设置。
“整体”是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联合和交互渗透.使各门课程在差异得以尊重的前提下整合起来,产生合力,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而又和谐地发展.
“一贯”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就一门学科而言.要强调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体现其连续性,使课程内容在循环中加深、拓展,并不断得到强化、巩固;就各门学科的关系而言,要强调各学科之间的序列性,体现各自之间的联系性,使各门学科前后连贯、有序地开设.从而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累积效应.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丛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我国课程结构改革的一次重大创新。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学校开发的必修课,在义务教育阶段课时占到6%~8%。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较其他学科更为突出,因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没有颁布课程标准,而是出台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加以指导;国家不组织编写教材。而是强调各学校和各科任教教师自主开发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内容两部分。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非指定性内容是由各地区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问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高中课程设置
(一)符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时代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水平.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又要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基础性是指在课程内容上精选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热情和愿望,积极探索的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选择性是指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基本素质要求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进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以分科为主设置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设置学习领域是为加强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强化课程的整合。这既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又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习领域下设科目。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12--13个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所有科国都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规定学生学习的最低必修学分要求。
模块是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它以科目内容为基础,遵循学科逻辑,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模块的设立是高中新课程非常重要的特色,它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之间的矛盾,便于学校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课程
普通高中学制三年.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并通过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国家规定高中学生三年中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l5分,社区服务2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课程Ⅱ类(即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计达到122学分方可毕业。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通过必修课程的设置和基础学分的规定,可以确保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选修课程的设置和弹性学分的规定.可以确保学生的兴趣得到满足、特长得到发挥,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
(四)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高中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共23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从这门学科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我们可以看到这门学科的地位。同时,由于这门学科的综合性、生成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其开设存在着极大的挑战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高中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各部分内容,其内涵、目的与初中是~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各部分内容在课题选择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同:在方法使用的多样性和规范性上不同;在学分比例的规定上不同;在要求不亦不同。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