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习动机
1.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学习动机的组成: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1)学习需要(期待):①含义、地位:
A、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
B、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其头脑中的主观反应。
C、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D、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
②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奥苏泊尔
A、认知内驱力:求知为目标
B、自我提高内驱力:成就、地位、威望为目标
C、附属内驱力:长辈赞许、同辈接纳为目标
(2)诱因: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表扬、奖励等。
①积极诱因 ②消极诱因
4.学习动机的种类:
(1) 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①高尚的动机 ②低级的动机;
(2) 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①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②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 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①内部学习动机 ②外部学习动机;
(4) 按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①一般动机 ②具体动机。
5.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①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关系是一致的;
②学习者个性学习任务难度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关系不同;
③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双向的。
6.强化理论。
(1)提出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2)观点:①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
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
②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③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3)评价: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主动性,具有较大局限性。
7.需要层次理论。
(1)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两方面含义:①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
②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3)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8.成就动机理论。
(1)提出者:阿特金森
(2)观点: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分两类:①力求成功动机 ②避免失败的动机。
(3)教育意义:
①求成功者,给新颖的有难度任务,安排竞争情境,严格评定分数;
②而对避免失败者,安排少竞争或不强情境,及时表扬,评价稍放宽,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指责。
9.成败归因理论。
(1)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①三维度:A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B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C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②六因素: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易;
D、运气(机遇)好坏;E、身心状态; F、外界环境。
(3)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
①不同的归因可引发行为的不同表现;
②归因是主观的,可在合适的干预下被改变。
(4)评价:
①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②根据学习行为及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环境下产生的学习行为
③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和记过推断个体心理特征。
10.自我效能理论。
(1)提出者:班杜拉。
(2)观点:
①自我效能感:对自己是否能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②强化:——行为结果因素。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③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11.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的关键:改变成败体验、改善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基础的欠缺。
12.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编辑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