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复习资料 |
第 3 页:练习与思考 |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每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学校类型、规模的扩大,教育设施的兴建,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科学知识的生产是直接创造新科学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则是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一代人,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关系密切。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高校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子知识的观念
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原有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形式,将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处所,而知识的学习将让位给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使因材施教的思想真正成为现实。
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第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使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其中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即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将是根本性的,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网络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它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这种网络学校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的开放学校。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工作与学习完全融为一体,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因此,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四、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任何教育改革的背后,都隐含着社会文化的制约机制。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特定社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共生和磨合,已经社会性地筛选掉不相适应的部分,并使其余部分扭合成为一种特定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其他文化体中的人看来,毫无存在价值和道理的某些文化特质,在另一文化中却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构成和保持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基础。
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还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开始时,来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所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发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一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对于如何界说学校文化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可为界说学校文化提供这样一些基点:一是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二是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可能阻碍教育目的达成,这是由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所决定的;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即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即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是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有人把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属于校园文化的理性因素;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替代的。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良好的校风对新师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