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考试吧论坛Exam8视线考试商城网络课程模拟考试考友录实用文档求职招聘论文下载
2014中考
法律硕士
2014高考
MBA考试
2014考研
MPA考试
在职研
中科院
考研培训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四 六 级
GRE考试
攻硕英语
零起点日语
职称英语
口译笔译
申硕英语
零起点韩语
商务英语
日语等级
GMAT考试
公共英语
职称日语
新概念英语
专四专八
博思考试
零起点英语
托福考试
托业考试
零起点法语
雅思考试
成人英语三级
零起点德语
等级考试
华为认证
水平考试
Java认证
职称计算机 微软认证 思科认证 Oracle认证 Linux认证
公 务 员
导游考试
物 流 师
出版资格
单 证 员
报 关 员
外 销 员
价格鉴证
网络编辑
驾 驶 员
报检员
法律顾问
管理咨询
企业培训
社会工作者
银行从业
教师资格
营养师
保险从业
普 通 话
证券从业
跟 单 员
秘书资格
电子商务
期货考试
国际商务
心理咨询
营 销 师
司法考试
国际货运代理人
人力资源管理师
广告师职业水平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会计从业资格
基金从业资格
统计从业资格
经济师
精算师
统计师
会计职称
法律顾问
ACCA考试
注册会计师
资产评估师
审计师考试
高级会计师
注册税务师
国际内审师
理财规划师
美国注册会计师
一级建造师
安全工程师
设备监理师
公路监理师
公路造价师
二级建造师
招标师考试
物业管理师
电气工程师
建筑师考试
造价工程师
注册测绘师
质量工程师
岩土工程师
造价员考试
注册计量师
环保工程师
化工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结构工程师
城市规划师
材料员考试
监理工程师
房地产估价
土地估价师
安全评价师
房地产经纪人
投资项目管理师
环境影响评价师
土地登记代理人
缤纷校园 实用文档 英语学习 作文大全 求职招聘 论文下载 访谈|游戏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教师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中学教育 > 正文

2014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来源:考试吧 2013-12-18 9:41:12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考试吧为您提供了“2014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方便广大考生备考!
第 1 页:复习资料
第 3 页:练习与思考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

  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从国家或整个社会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只能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可能是具体的。

  2、培养目标

  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所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性的程度不同。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培养目标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即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的。而教育目的又只有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因此,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制:第一,时限性,即它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联系;第二,具体性,即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第三,预测性,即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第四,操作性,即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

  4、教学目标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它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1、对学生的研究

  (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2)了解学生个体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三、课程设计

  (一)什么是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2、设计的意义

  (1)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的课程改革;

  (2)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

  1、教学计划

  (1)概念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教学计划的构成 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它具体勾画出实现培养目标“蓝图”,是把教育目标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应根据各地区、各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宏观指导下,灵活作出安排。

  在基本内容上,主要是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中心问题。中小学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并选择其中最一般的、对青少年一代最必需的科学知识构成学科。各门学科既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必要联系。

  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

  2、教学大纲

  (1)概念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

  (2)教学大纲的构成 包括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

  3、教科书设计

  (1)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课文是教科书构成中的主体部分。

  教科书的编制,要求要妥善处理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

  (2)教科书的编排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3)教科书的作用

  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

  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生活性和先进性。

  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四,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五,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第七,评价教学行动过程与结果,为下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1、安排课程表

  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包括三方面:第一,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第三,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方面特性: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因素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为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安排问题。

  6、组织教学活动

  它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其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速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评价原理可概括为七个步骤或阶段;(1)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4)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6)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泰勒在这一评价原理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编制实践,提出了“课程原理”。可概括为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由于这一模式既便于操作又容易见效,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在课程领域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遭到不少人的批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该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背景评价;第二,输入评价;第三,过程评价;第四,成果评价。此模式考虑到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可以弥补其他模式的不足,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操作过程较复杂,一般人难以掌握。

  (三)课程评价的过程

  1、课程评价过程中要涉及或需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

  (1)评价概念是否合适;(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3)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2、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在课程评价中,评价者通过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第二步,搜集信息;第三步,组织材料;第四步,分析资料;第五步,报告结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推荐:

  各地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时间汇总

  各地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时间汇总

  201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强化试题及答案汇总

文章搜索
中国最优秀教师资格名师都在这里!
李颖老师
在线名师:李颖老师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专家组成员,有多...[详细]
教师资格考试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教师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教师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