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选择题 |
第 7 页:简答题 |
第 8 页:材料分析题 |
第 9 页:参考答案 |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3)个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不同的机体能力可以互相补偿的特性,如器官互补,智力、非智力因素的互补等。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Iq。
(5)个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2.【答案要点】(1)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是偶然的、片断的、分散的,它没有既定的目标,也不能按着一定的方向持续、系统地产生影响。
(2)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自发的、盲目的,既有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消极的影响。
(3)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常常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
3.【答案要点】(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4.【答案要点】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包括: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5.【答案要点】(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
6.【答案要点】他们一般有正常的智能,但有明显的阅读、算术和书写困难,以致学习成绩差。他们的主要特征是:(1)视觉、听觉等知觉转换方面存在障碍;(2)有视觉运动性感知障碍;(3)运动不协调;(4)言语发展障碍;(5)易于分心;(6)偶尔伴有情绪和行为问题。
7.【答案要点】瑞士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 5岁),这一理论被称为是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8.【答案要点】苏联杰出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即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9.【答案要点】(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10.【答案要点】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 (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11.【答案要点】小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在教学的影响下,想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低年级小学生的想象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有意想象的成分逐渐增多,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小学生按照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产生适当的想象,因此,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就迅速发展起来。
(2)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低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富于模仿性,缺乏创造性。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大脑中表象的增多,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想象的内容也比较生动
(3)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小学生的想象往往不符合现实,或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实。到了中高年级,他们才能通过适当的方式将想象与现实联系起来,但是,不切实际的想象仍常有发生。
12.【答案要点】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小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往往是分步进行的,一般是先达到符号学习水平,即先学习符号本身趋势特点:(1)概念的具体性减少,抽象性增加;(2)概念的模糊性减少,抽象性增加;(3)概念形成减少,概念同化增加;(4)概念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13.【答案要点】(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低年级小学生对学习的价值不甚了解,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教师应尽快让学生习惯新的生活制度,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一项认真的工作,通过学习能知道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对小学生而言,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所以,他们对老师怎样对待他,对他的学习有什么反应十分敏感。分数带有教师的评价,所以,学生很快就了解到分数的作用,取得高分就成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3)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学习习惯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儿童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和对成绩带来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这种满足感是伴随着教师的称赞、夸奖而增强的。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多鼓励,这对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非常重要。
14.【答案要点】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表现在: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15.【答案要点】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要保持有意注意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自我暗示法:在学习时经常提醒“集中注意”。
(2)情境想象法:想象是在参加某次大考或竞赛,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使自己真正紧张起来。
(3)培养间接兴趣: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用理想的目标激励鼓舞自己。
(4)自我奖励法:自己给自己定时定量,完成有奖,相反,注意力不集中便计划洛至,则要惩罚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由此则可以养成集中注意力去学习的习惯。
(5)训练听课技巧:做好课前预习,调整听课心态,重点问题集中精力,次要问题适度放松,有意识地寻找问题,激发听课兴趣。
(6)排除学习时的干扰因素也非常重要,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
16.【答案要点】(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可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常用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等。
17.【答案要点】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18.【答案要点】(1)独特性。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
(2)稳定性。人格是一种稳定的特点,在个人行为中偶然出现、一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人格。
(3)整体性。人格受意识的支配,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常常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个体的生活方式及身心状态,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19.【答案要点】关于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和相互作用论。
(1)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环境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3)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二因素论的理论观点是,幼儿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4)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理论观点是,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即“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20.【答案要点】(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动因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之前,要经历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人生课题,儿童所经历的心理冲突、矛盾和困扰,是比较特殊的。儿童迫切希望教师在尊重他们日益增长的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予他们人生之旅以真诚的指导和帮助。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地发展。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而且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动机和人格特征,可以间接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并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
21.【答案要点】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牛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表明:(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2.【答案要点】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包括:
(1)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
(2)注意的品质较差;
(3)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绪色彩。
23.【答案要点】(1)讲授新颖的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3)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4)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24.【答案要点】(1)结合学科教学,训练想象力;
(2)积累知识,丰富表象储备;
(3)通过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想象的表达能力;
(4)对学生的想象进行积极鼓励。
25.【答案要点】感觉和知觉在日常生活中是密切联系着的。
(1)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也不能脱离知觉而孤立存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感觉到事物个别属性时,就同时知觉到具体事物的整体。
(2)区别:知觉是多种感觉的有机结合,但它不是个别感觉成分的简单总和。知觉包含了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感觉成分的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也丰富得多。
26.【答案要点】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主要包括:(1)时间因素;(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的程度;(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5)识记者的态度。
27.【答案要点】小学生思维的特点:(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2)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1)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知识经验;(2)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训练。
28.【答案要点】(1)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3)情绪、情感的自控力不断增强。
29.【答案要点】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这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采取决定阶段一般包含确定目的或目标、制订计划、心理冲突、做出决策等环节。
(2)执行决定阶段。这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它使内心世界的期望、计划付诸实施,以达到某种目的。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重要环节,因为即使做决定时有决心和信心,但不付诸行动,意志行动仍是徒然的。
30.【答案要点】情绪和情感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但是二者也有所区别。情绪主要是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互相作用的过程,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31.【答案要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遗传和环境。(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早期童年经验。
32.【答案要点】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第一,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第二,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第三,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与气质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先从气质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上来看。首先,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其次,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最后,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的速度。从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来看,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33.【答案要点】多元智力理论又叫“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这一理论一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即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这些能力在人的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加德纳提出了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包括:言语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运 动智力、自省智力和人际智力。
34.【答案要点】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所追求的需要有层次之分,人们总是在 尽力满足某种需要.一旦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基于以上假设,他提出了 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从低到高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 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5.【答案要点】(1)在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培养与训练中要要求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要求小学生说完整正确的句子.加强朗读训练.加强口头造句的练习和师生对话等。
(2)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培养与训练中要注意在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3)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培养与训练中,学校要要求小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先想后说、先想后写和先想后做的习惯。
36.【答案要点】(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个过程。(2)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4)小学生想象的发展。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37.【答案要点】(1)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与任务;(2)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3)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4)要求学生观察时尽可能运用言语。
38.【答案要点】(1)注意的广度。注意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它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持续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4)注意的转移。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这叫注意的转移。
39.【答案要点】(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期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随意在注意.
(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0.【答案要点】(1)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个体对原来活动兴趣越浓厚,注意力越集中,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如果对原活动的注意力本来就不够集中,就比较容易随活动任务的要求而转移。
(2)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如果新的活动对象引起个体的兴趣,或能够满足他的心理需要,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实现。
(3)明确的信号提示。在需要注意转移的时候,明确的信号提示可以帮助个体的大脑处于兴奋和唤醒状态,灵活迅速地转换注意对象。
(4)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神经类型灵活性高的人比不灵活的人更容易实现注意的转移,自控能力强的人比自控能力弱的人更善于主动及时地进行注意的转移。
41.【答案要点】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它是由视觉、触摸觉、动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空间知觉主要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2)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生物钟”的机制。对于时间长度的估计,1秒钟左右最为精确,短于l秒钟时容易产生高估的现象,长于1秒钟时容易产生低估的现象。
(3)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移动和移动速度的知觉,运动知觉跟空间知觉及时间知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对象距观察者的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42.【答案要点】(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指的是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43.【答案要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注意是伴随着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心理状态。
(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4.【答案要点】(1)根据识记的目的是否明确,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任务,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指人们在识记材料没有意义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采取机械重复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反复领会、理解、弄清事物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识记。
45.【答案要点】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错误的过程。遗忘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对于不必要的、陈旧的信息的遗忘,是有积极意义的。
遗忘的规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他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遗忘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46.【答案要点】概念: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47.【答案要点】我国小学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48.【答案要点】(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9.【答案要点】(1)概念: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基本要求: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50.【答案要点】(1)概念: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基本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51.【答案要点】概念: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基本要求: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52.【答案要点】(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指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2)内化性原则。内化性原则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3)特定性原则。特定性原则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4)生成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指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
(5)有效的监控原则。有效的监控原则指学生应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和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
(6)自我效能感原则。自我效能感原则指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
53.【答案要点】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这八类学习依次是:(1)信号学习;(2)刺激 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54.【答案要点】为了更好地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加涅在八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成是五种学习类型。它们分别是:
(1)智慧技能。智慧技能的学习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2)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的学习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的内部组织能力,是学会学习的核心部分。
(3)言语信息。言语信息的学习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学习即通过身体动作质量(如敏捷、准确、有力和连贯等)的不断完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态度的学习表现为影响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55.【答案要点】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 ,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怀疑感(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7)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50岁以上)。
56.【答案要点】(1)精选教材内容;
(2)合理组织材料;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5)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57.【答案要点】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是一个不断地盲目尝试、淘汰错误反应、保留正确反应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以观念作为中介。桑代克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笼”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他认为,在尝试一错误学习过程中,应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
58.【答案要点】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一些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于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与批注。
59.【答案要点】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和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60.【答案要点】组织策略就是在学习中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组织策略:(1)列提纲;(2)利用图形;(3)利用表格;(4)PQ4R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