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育评价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评价目的与方法
对教育评价的理解和界定,是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教育评价概念的理解将决定着教育评价知识体系的建构,对教育评价的实践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自古以来,人们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定义教育评价,但基本核心都离不开这样几个关键点:收集信息、判断、改进教育活动。因此,可以认为:教育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以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实践活动。
一、评价目的——为什么评
一般来说,课程评价的目的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研究、完善和发展课程
以研究、完善和发展课程为目的的课程评价,要求在课程评价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即提出“为什么”,并尝试做出解释。它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性、调整性、促进性。这种评价过程既是研究过程的结果,不仅能发展和完善旧课程、开发新课程,而且会使评价者自身的专业文化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也就是说,评价者在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课程问题的认识,形成新思想积累新的课程经验。
第二种:管理课程
以管理课程为目的的评价,一般以选择、推广课程与鉴定学前教育质量为其主要功能。
选择、推广一种课程模式,需要通过对课程方案进行理性分析,或者对其实际效果进行评定。对课程的性质、特点、使用范围等做出价值判断,然后才决定是否可以采用,是否值得推广,如果确定推广,那么还要指出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无论对国内流行的课程,还是对从国外引进的课程,都需要做出这种鉴别,然后决定取舍。同时,课程评价也可作为学前教育机构分级分类验收工作的一个鉴定手段,当然其目的主要服务于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鉴定方面。
事实上,当以课程研究人员和教师作为课程评价主体时,课程评价的目的就会指向改进、完善、开发、发展课程上面;当以教育行政和管理人员作为课程评价主体时,课程评价的目的就会指向鉴别、选择、推广、管理课程上面。不过,从课程研究的角度上来说,尤其是课程评价教师在选择各种版本的教材和教育活动设计时,甚至在参考本园传统的教育计划和教案时,也需要进行高质量的鉴别。
二、评价内容——评什么
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课程方案、课程方案的实施过程与课程方案的最后效果三个部分。
(一)课程方案评价
评价学前教育课程方案,主要要了解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方案以及方案中的各个要素、部分是否依据了科学的原理、原则,是否以先进的课程理论为指导;第二,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各要素之间是否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是否符合原先的指导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学前教育课程方案的范围很宽泛,大到课程的整体规划,小到具体的一个教育活动的设计。
(二)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评价学前教育机构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了解的内容就比较多,包括:
1.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反应,指主动性、参与程度、情绪表现等。
2.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指对儿童的控制程度、课堂管理方式、教育机制和技巧等。
3.教师与儿童互动的质量。
在学前教育机构里,师幼互动贯穿于儿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学前教育机构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教师内在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的教育手段、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在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抽象的教育目标、教育原则,还是直观的教育方案、教育内容,无不是借助于连续不断的师幼互动而逐渐实现的。教师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相引导者,积极的教师与儿童的互动,将能促进儿童知识经验和行为的建构。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中,总体以不带鲜明色彩的中性行为为主。对儿童表现出的负面性行为会抑制儿童的互动进一步深入,对儿童个性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大大降低了教师与儿童互动的质量。优秀教师能对儿童的互动行为保持高度关注,并给予积极回应,注重对儿童的肯定,且适时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有效牵引教师与儿童互动良性循环过程。
4.儿童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利用等
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是学前教育课程实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通过斑斓的色彩、具体的形象、合理的布局随时随地影响着儿童,通过情感交融与互动,每时每刻都在儿童教育中发挥着隐性的教育价值。如,评价教师是否创设快乐体验的环境——是否让孩子有自主活动的时空、感受理解与关怀、获得安全与满足、成功与自信:是否创设丰富多元的环境——玩具与材料是否数量充足、种类多样,能够蕴涵丰富的信息与多元价值:是否创设有趣可选的环境——是否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工具、材料、方法、伙伴;是否创设富有挑战的环境——有无根据需要设置问题情境,提高活动难度,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难度,解决问题,挑战自我;是否创设对话互动的环境——是否能引导儿童大胆操作、询问探究。伴随孩子的活动能够再现师幼间近距离对话的。再现师幼主题探索的轨迹:是否更新和发展环境——是否根据活动的主题、孩子的兴趣、关注的热点,及时添加、更换、动态改变发展的环境:是否创设富有特色的环境——是否创设与学前教育课程追求相匹配,具有学前教育课程特色的园所环境。
通过对课程方案实施的评价,我们一方面可以获得课程方案对儿童适宜性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影响课程方案效果的因素。
(三)课程效果评价
评价课程方案效果,一般是通过对儿童的发展评价来确定的。包括:评价儿童学习后的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课程目标的符合程度;产生了哪些非预期的结果;了解教师发生了哪些变化,有怎样的提高等。
三、评价类型与方法——怎样评
(一)评价类型
目前经常使用的课程评价类型有:
按评价的参照点来分,有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人发展评价。相对评价是根据儿童在集体里占据的相对位置进行评价;绝对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达成度来进行评价;个人发展评价是评价该儿童的各种能力的前后比较,掌握其进步的情况。
按评价的功能来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就是确定儿童在接受教育前的“准备程度”;形成性评价是确定儿童学习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确定教学任务实现程度;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一个阶段之后进行评价,评定达到的程度。以上评价方式各有利弊,应配合使用,取长补短。
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当今课程评价发展的一个趋势。评价中实施多元主体的评价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作为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是课程评价的主体之一,这是没有争议的。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者和教育的促进者,也应当参与课程的评价,而儿童作为课程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也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因此也应当拥有课程决策和评价的权利,而且,儿童的自我评价可以让儿童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进步过程,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兴趣和信心,促进其对今后的生活学习活动更加投入。因此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儿童自我评价要相结合。
(二)评价方法
评价应该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应该根据评价目的与内容,综合采用观察、谈话、测验、作品分析、调查、档案分析等多种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