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学校与班级
【本章考核目标】
1.识记:班级、班主任、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的定义;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班级常规管理的工作内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2.理解:班级对学生的教育意义;班集体形成的条件;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班级常规管理各项工作的要求;非常规管理的意义与基本策略。
3.掌握:班级活动意义以及设计与实施的要求。
【本章知识点结构】
各知识点板块分述:
知识点一:班级
一、班级
1.班级的定义
2.班级产生的背景
3.班级的教育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2)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3)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
1.班集体的构成要素
(1)共同的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共同的生活准则
(4)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
2.班集体的形成条件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三、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一)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自发性
2.相似性
3.封闭性
4.凝聚性
5.竞争性
6.权威性
(二)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非正式群体具有的积极功能与消极作用表现。积极功能:
1.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
2.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和发展
3.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4.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非正式群体又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表现在:
1.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组织目标及意见相违背时,非正式群体心理有抵触情绪,轻则干扰学习和工作,重则引起两种群体矛盾冲突;
2.由于非正式群体具有排他性的特点,很容易“拉帮结派”;
3.如果在一个不良型的非正式群体中,因受不正确的群体标准的影响,会使成员个人无法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甚至强化或放大。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1.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
2.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
3.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4.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处理的方法。
5.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