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教师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正文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综合实践活动

来源:考试吧 2015-07-29 16:58:41 要考试,上考试吧! 教师资格万题库
考试吧为您整理了教师资格考试的部分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更多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请关注考试吧教师资格考试频道!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教学设计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和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性质:

  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3.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4.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纲要》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做出了如下阐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

  (1)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特点

  ①实践性。研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②过程性。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法的掌握、感受和体验。在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③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要求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④自主性。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成为某一个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⑤体验性。研究性学习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亲身体验,这对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等有重要的意义。

  ⑥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3)价值

  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有其独特的价值:①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②丰富学生的体验。

  ③使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④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⑤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⑥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⑦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2.杜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社区服务的基本理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设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强化课堂、学校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举措。

  (2)小学阶段服务目标(3~6年级)

  ①开阔眼界,初步获得社会经验与能力。②学会交往与合作,遵守社会规范与公德。③热心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与社会。

  ④关爱自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⑤珍视生命,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⑥初步了解自我,发展兴趣.展示才能。

  (3)实施原则①亲历性原则

  教师应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境.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②自主性原时

  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获得并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生存体验。

  ③协同性原则

  由于本课程的开放性、跨学科性、主题性等特点,课程的实施既要求学校各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发挥作用。

  ④整合性原则

  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校要注重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切入点,统整研究性学习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性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3.劳动与技术教育

  (1)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设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

  办的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它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教育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支柱。技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

  (2)新课程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①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王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具有内在的综合特征。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

  ②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

  国家制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上确立了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一定独立性又有一定渗透性的内容结构。同时,根据初中和小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课程内容的阶段定位,如在技术方面,小学确立为“技术初步”,初中确立为“技术基础”;在职业准备方面,小学确定为“职业了解”,初中设计为“职业吲导”。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③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

  《指南》提出了目标与内容分成基础性和拓展性两部分。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各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而拓展性目标和内容是供各地选择的.实施条件相对较高。有些内容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性。

  ④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

  《指南》首次将简易的技术设计、技术产品说明书的阅读、简单的技术作品评价,正式引入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内容.农业技术的学习内容也从传统的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向品种改良、技术试验、产品贮存与加工、市场调研与营销等方面扩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内容在范围上的拓展,必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积极作用.

  ⑤确立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考核与评价一直是课程实施中的难题。《指南》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提出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⑥注重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区分

  由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家庭和社区在劳动与技术教育过程中不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体,但我们往往忽视它们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区分,以至形成了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学校教育功能的扩大化甚至泛化。《指南》注重了这种不同主体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并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设施和教育基地的建设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必要的区分。

  4.信息技术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信息技术教育为学习者提供资源(这里的资源指的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一切要素)和环境,具有与其他科学整合的特性.是学习者全面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是教育走向信息化、产业化、民主化、经济化的支持性技术基础。

  (2)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①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中小学充足而配置合理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面向中小学教学和学习的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需的物质基础。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计划用5~10年时间。加强我国中小学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

  ③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在中小学具备充足的信息基础设施.教师和学生具备必需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基础上.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正在组织力量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以及各学科领域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整合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有力的学习工具。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

  第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第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第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相关推荐:

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复习资料:学生指导

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复习资料:教育基础

想明白了再报考教师资格

0
收藏该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中学综合素质
共计380课时
讲义已上传
19856人在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550课时
讲义已上传
48797人在学
小学综合素质
共计118课时
讲义已上传
22020人在学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6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38639人在学
幼儿综合素质
共计399课时
讲义已上传
34431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教师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教师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教师资格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关注教师资格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教师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