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点4: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期望和职责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格体现,反映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或身份。教师的行为是受其角色规定支配的。
教师的角色很多。美国学者麦金太尔在《教师角色》一书中列举了10种角色,诸如辅导者、组织者、政治角色、法律角色等。另一位美国学者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把教师的角色分了三大类,有教学与行政的角色(如教学人员、社会榜样、课堂管理员、青年团体工作者等)、心理定向的角色(人际关系艺术家、社会心理学家、临床医师等)、自我实现的角色(助人者、学者、父母形象等)。
教师的角色是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变化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和当前人类知识的现状来看,把教师称为‘师长’(Masters),这是越来越滥用名词。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正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变化。
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学生的期望、教育教学的目标,一般认为,现代的教师应该扮演好以下角色。
(一)诊断者
所谓诊断者,是指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各方面情况、特点、原因等进行了解、分析和判断。诊断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
为什么教师要扮演好诊断者的角色?这是因为学生不仅有共同的年龄特征,而且有个性差异。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具体情况,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就不可能因材施教,教育的效果就不会好。教师的工作应该像医生一样,先诊断,再开药,先了解学生,然后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地教育。魏源曾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教师怎样才能做好诊断者?
首先,教师要掌握关于人的一系列知识,包括生理学知识、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个性差异心理学知识等,教师不懂人,就无法对学生作出科学的诊断。
其次,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教育诊断的工具和方法,包括观察、谈话、问卷、测量、分析作品等方法。
再次,教师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多做诊断性评价工作,比如,在备课中,要“备学生”,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已有经验、能力进行分析;在管理中,可以建立学生的档案,搜集学生的资料,为分析诊断奠定基础;在研究中,能够写学生的个案分析报告,对学生的表现、特点、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的对策。这方面的实际情况是不理想的,因此,教育常常被批评为“没有人格的教育”。
(二)传授者
传授者,是指教师应向学生传播思想、道德和知识。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由来已久,是教师最原始最基本的角色。
教师之所以应该成为传授者,这是因为:首先,传授是教育的基本方式,教育目的的实现要依靠传授这一基本手段:其次,就知识的掌握和素养水平看,相对而言,学生是不知者、少知者,而教师是已知者、多知者,他们“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因此,教师应向学生传授思想、道德和知识。
教师要当好传授者,最重要的条件,首先是自己勤于学习,知识丰富,注重修养,品行端正,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一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次,教师还要掌握传授的方法和技能,既要善于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三)指导者
指导者,是指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它更强调教师的引导、辅导、帮助等职能,更强调个别化教育的方式,更强调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指导的内容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学习指导(学业指导),二是生活指导(思想、心理等方面)。
教师为什么要做好指导者?
首先,由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除了学校、教师外,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其他人群等,都是信息的来源,因此,教师给学生知识的任务就显得不那么十分重要了,但教师的指导作用应加强。
其次,对学生的自主发展的要求更高了。由于知识学不胜学,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自己独立地不断地获取知识,成为终身学习的自学者。所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再次,由于升学竞争的激烈,学校生活的单调,使学生产生厌学、恐惧等情绪,此时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容易出现大量生活问题、思想问题,比如学校暴力、性问题、思想混乱、价值冲突等,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
教师怎样才能做好指导者?
第一,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包括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方法、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心理活动的规律。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规律,这是成为指导者的必备条件。
第二,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权威和裁判,能够细心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指导的心理基础。
第三,教师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改变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比如自学辅导、发现教学、讨论教学、活动教学等,改变德育单纯说教的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方式,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使学生的主动活动与教师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四,建立学习、生活与心理辅导的机制,安排出相应的时间,创造有利于沟通的场所和空间,是发挥指导者角色作用的条件。
第五,教师也要善于自主学习,努力保持心理健康和身心快乐,在指导时有说服力和示范性。
(四)评价者
评价者,是指教师应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一是检查学习与发展的质量、效果:二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评价包括许多方面,既有过程性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
评价是教育的手段之一,对于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的评价作了比较详细地规定,目的就是帮助教师掌握评价这种手段,以促进教育教学。
教师怎样才能成为良好的评价者和激励者?
首先,要端正评价观,即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要过分看重终绪性的评价,要更多地重视形成性评价,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其次,教师要掌握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观察记录、问卷调查、谈话、测验、档案袋方法、活动作业评价等。教师要会出题出卷,会判卷。
再次,教师还要注意与家长、学生就评价结果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同时利用评价的结果指导教学设计与教育方案。
最后,教师要学会激励的策略,既要善于批评,更要善于表扬,还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进步。
(五)管理者
管理者,是指教师应该对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管理的主要方面包括课堂管理、班级管理、集体活动管理等。具体又有制订计划、编班编组、选拔学生干部、维护纪律和秩序等方法。
为什么要做好管理者?因为学生在学校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学习和活动的。有组织,就需要管理。上课时,需要对课堂进行管理;开会时,需要对会议秩序进行管理;活动时,需要对活动的安排和开展进行管理。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个角色的作用在于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秩序,使学生的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
教师要做好管理者,需要掌握学生管理和课堂管理的知识、方法,同时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六)研究者
研究者是指教师应把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很有意义,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首先,对教育工作而言,教育本身非常复杂,不可能按固定程序和统一的模式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创造性研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教师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开展研究,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工作科学化,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对教师的发展而言,教师研究对于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学术水平,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发挥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自身的生活质量,都是很有意义的。
教师研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教师还有许多先天的研究优势,他们在教育活动中能够发现大量需要研究的问题,能够随时随地搜集学生的资料,能进行教育改革实验,这些往往是专业研究人员所不具有的。
(七)协调员
协调员,是指教师应在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系统中发挥协调和主导的作用,使各种教育因素形成合力,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师所以要成为协调员,主要是由于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教育活动不只是局限于学校的范围之内,而是家庭、学校、社区和其他社会机构共同的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此外,在多样化的教育中,教师由于是教育专业人员,受过专门训练,因此可以成为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发挥主导作用。
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通过的《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的教育》建议书中,对此进行了阐述:“面临着其他信息提供者和社会化机构的作用的不断增强,人们期望教师将担负起道德指引和教育指引的作用,使学习者能够在大量的信息和不同的价值观中不迷失方向。正是通过发挥他们在不同合作者提供的教育活动中作为协调者的功能,直接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现代的教师成为社会中有效的变化的人员。”
教师要成为有效的协调员和引导者,需要有教育的系统观,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技能,需要加强和完善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渠道和机制。
命题点5: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专业活动中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了解专业发展的目标、阶段、途径和策略等,使自己成长得更快更好。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以下三方面要点: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过程,是在明确发展目标,作出发展规划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专业发展应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有时,学校在教师发展中起着号召、组织、指导等作用,但都必须转化为教师主动的行为,才是有效的。教师发展的目标,不是随意确定的,它是根据社会的要求、教育事业的要求、学生的要求和个人的优势与不足而确定的。一些国家则通过制定教师的专业标准引导教师发展的目标。教师发展规划则是明确发展目标、措施的设计活动,它对教师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促进作用。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通过若干活动和途径实现的。常见的途径和活动有读书自学、参加培训、听报告讲座、观摩名师讲课、教学实践、教学研讨、教学行动研究、教学改革实验等。这些活动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输入信息;另一类是实践、输出信息。这两类活动又密不可分,学习到的理论和经验必须变成自己的实践,才能产生效果:而实践又必须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在现实中,存在着两种片面的倾向:一种是单纯地学习,不付诸实践;一种是单纯地实践,缺乏理论或专家的指导。这都是难以实现专业发展的。
最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体现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发展阶段的递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两个维度。横向的维度,即素质的项目,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育观念等;纵向的维度,即素质的水平,表现为从一个阶段进入更高的阶段。
当然,教师专业上是否真正发展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适应了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是否使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发展。检验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强调这种“适应性”的标准,这是教育上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表现。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更重要是要“学”。社会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学会如何获得信息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师需要不断地吸纳新知,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否则,不仅难以在学生面前维持自己的威望,在专业发展方面也会遭遇重重困难。
(2)成为反思型教师
随着教育课程的改革,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应对。这固然是由于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不够完善造成的,但同时也和教师缺乏独立思考有关。作为教师,不能迷信专家的权威,不能坐等专家把研究成果送上门,然后又不假思索地照搬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培植自己的“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后果,不断自我修正、调整和更新,从而加快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3)强化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会创造的人。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更加主动地更新观念,学习新的知识,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高度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在现实情况下,教师之间存在着竞争同时也存在合作。新时代的社会在竞争加剧的同时也更加强调交流与合作,强调双赢和共赢。教师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有多种形式。工作之余,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意见,彼此分享经验,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或在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相互提供专业帮助等。
新课程改革提倡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为“生”师表。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师生关系的艺术家,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必要时可以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
(5)教师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中小学教师对于自己的专业教育教学是天然的研究者,应该不断地向研究型教师的目标迈进,积极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6)完善激励制度,强化发展动力
规划要落实,制度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制度包括对各种形式的专业化的奖励,包括教学、科研、管理、进修等各个方面,涉及奖励的条件、程度和方式,并达到制度化、公开化,以有效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发展动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1)实践反思——教师专业发展是必经之路
美国学者舍恩在研究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反思性实践”概念。后来他把这种观点引入到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形成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观点。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中动,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所谓“教然后而知困”,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主体,还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点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及教学效果。
(2)伙伴合作——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办法
在校本教学研究过程中,除了要强调提高教师个人研究意识外,更强调教师间的互相切磋、协调与合作。学校要形成有效的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研讨提供平台,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学氛围。作为一个职业共同体中的不同成员,不同的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实践品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表现在教育学上也是个性鲜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位教师都要超越自己的局限,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因此,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差异都是学习资源,要让差异成为合作学习的动力和催生新知的因子,让合作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载体。
(3)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中,基于学校,源于教师的一种教育教学行为,研究的起点和对象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的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学的改进和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以研究成果为依据,进行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学习培训和教学过程相统一,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命题点6: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从教师职业的双专业性说可以分为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此外,由于教育内容的全面性,还需要教师具有广泛的一般综合素养。
(一)教师的一般综合素养
(1)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指所教学科之外的各种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师的专业性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的基础上。这是因为科学知识日益融合和渗透的要求和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
(2)良好的人品
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式是以身作则,良好的人品是成功教育的条件。
(3)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主要体现在乐于与人交流,关心他人,善于倾听和理解。
(4)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二)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的知识
保证教师从一个更高更深的层面上来把握自己所教的学科内容。它不仅使教师居高临下,明确所教学科的基本结构、来龙去脉、所处地位、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同时使自己对所教内容不仅是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既要了解学科历史,又要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展动向,教师始终要站在学科的最前沿。
(4)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比如,科学中的观察、调查、实验;数学中的转化、抽象思维、符号化;物理中的空间思维;哲学中的矛盾方法、发展眼光等。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育专业素养的基础,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育学是教师首先应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
(2)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包括先进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人才观等。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教育专业能力是个体在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制约教育工作效能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具体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方面。教育能力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学能力是课堂与课外教学的能力,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教育研究能力是对教育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具体包括发现问题、方案设计、搜集资料、资料分析、论著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关注"566教师资格"官方微信,获取考前内部资料、考试备考信息等!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
各地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时间汇总※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