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点七 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1.间接性
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例如:早晨起来,看到房屋的屋顶是湿的,便推想昨天夜里下过雨。“昨天夜里下过雨”这件事并未被直接感知,但却可以根据下雨的有关知识经验推论出来。
2.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思维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例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棵树,人们在思考“树”这个概念时,头脑中呈现的并不是具体的哪棵树,而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树的一般表象”。
(2)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
例如:太阳的朝起夕落、四季的冷暖交替,这是我们直接感知到的,但人们要了解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则必须利用有关宇宙知识和观察到的结果,通过深入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
(三)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思维的内容)划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①直观动作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所要解决的任务目标一般是直观的、具体的。
例如:幼儿在学校简单读数和做加减法时,常常借助数手指,实际活动一停止,他们的思维就停止了。
②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表象是这类思维的支柱。形象思维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是幼儿的思维;第二种是成人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第三种是艺术思维。
例如:儿童计算3+4=7,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综合,而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上四个手指,或三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等实物表象相加而计算出来的。
③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①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例如:医生听到病人简单自述,不经过医疗器械分析排查而迅速做出病情诊断。
②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做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例如:学生解几何题的多步推理和论证i医生面对疑难杂症经过多种检查、会诊分析。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①聚合思维也称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例如: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
②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这一过程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多种信息的过程,因为发散思维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个方法。
例如: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4.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多少划分: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①常规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例如:学生按例题的思路去解决练习题,利用已学过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题。
②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例如:技术革新、科学发明创造、教学改革等。
(四)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1.分析和综合
①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将一棵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
②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例如: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结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比较和分类
①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要考察两种学习方法的优劣,就要分别从学习时间、成效等多方面进行比较;人们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②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
3.抽象和概括
①抽象是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合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对人的认识,人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能知觉、能记忆、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会使用工具……通过分析、比较,抽出人类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舍弃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等其他动物也有的非本质属性,这就是抽象过程。
②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把“人”的本质属性——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综合起来,推广到古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都是人”。这就是概括。
4.具体化和系统化
①具体化: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个概念或原理,学生运用已学会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都是思维的具体化。
②系统化: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在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知识之后,可以概括归纳为有理数;当数的概念扩大,学习了无理数之后,又可把有理数和无理数概括为实数;掌握了虚数之后,又可把实数和虚数概括为数,从而掌握了系统的数的知识。
(五)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1.概念
概念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
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①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②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它们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例如:“毛笔”这一概念必须同时具有两个属性,即“用毛制作的”和“写字的工具”。
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
例如:“好孩子”概念可以结合各种属性,如“学习成绩好”“诚实”“乐于助人”。
关系概念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例如:高低、上下、大小等。
③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前科学概念又称日常概念,是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形成的。
科学概念是在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如学习的定义、定律、原理等。
2.判断
判断是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判断大都是借助于语言、词汇,并用句子形式来实现的。判断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之分。
3.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
归纳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
例如:由铁能导电、铜能导电、铝能导电等,推理出“金属能够导电”的结论。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
例如: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类动物,所以得出虎是胎生的结论。
命题点八 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与知觉之间的关系如下:
①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和知觉中的形象具有相似性;
②知觉的形象鲜明生动,表象的形象却比较暗淡模糊;
③知觉的形象持久稳定,表象的形象不稳定、易变动;
④知觉的形象完整,表象的形象不完整。
(二)表象的分类
①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
②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表象可以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三)表象的特征
①主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②概括性。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
③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情一样。
(四)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读着白居易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头脑中也能浮现出祖国江南秀丽景色的形象。
(五)想象的分类
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①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
例如:在居室装潢前,对房间布置进行的想象。
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例如:“白曰梦”。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①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例如:《大话西游》中的唐僧原本是一个人物,但现在已经成为絮絮叨叨惹人烦的形象的代名词。
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②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例如:作家写小说。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强烈的创造愿望;
·丰富的表象储备;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的作用。
3.幻想、理想和空想
①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
例如:科幻小说中的宇宙人、飞船等形象。
幻想与一般创造想象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
·幻想总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
·幻想往往与当前的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而是指向未来的。
幻想也不同于再造想象,因为它包含一定的独创成分。
②幻想与理想、空想的关系。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
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理想能鼓励人向上和进取,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而空想往往会把人引向歧途。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全真卷汇总| 《小学综合素质》章节习题
2016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各类试题汇总 | 《小学综合素质》提分卷汇总
2016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模拟试题 | 《小学综合素质》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