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点十三 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特征
①独特性。例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这里“勤劳”的品质,就是中国人共同的独特人格特征。
②稳定性。例如: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在各种不同场合都会表现出沉默寡言的特点。
③整合性。例如: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④功能性。例如:当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的功能表现。
⑤社会性。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①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②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的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抵消、投射、升华等。
③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例如:感到很饥饿又没有钱去买食物。
本我:抢夺别人的食物来满足自己填饱肚子的欲望:
自我:想些别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压抑自己的饥饿感;
超我:认识到抢夺他人的食物是不道德的行为,就算饿死也不能违背道德的原则。
(四)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受以下因素影响:
1.生物遗传因素
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智力、气质这些与遗传因素关系较密切,而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更密切。
第三,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
第一,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第二,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力因文化强弱而异,社会对顺应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
第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以下三类:
①权威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表现得消极、被动、缺乏安全感、退缩、服从、胆怯,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
②放纵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有时会失控。孩子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唯我独尊等。、
③民主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民主型教养方式更有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4.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不同的教师领导风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同。学生在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教师领导风格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公正和公平。
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爱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种由教师期望引起的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同伴群体对学生的人格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也对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5.个人主观因素
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和道德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他去思考与行动。另外,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增强。
(五)人格结构——性格
1.性格概述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具有独特性,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它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性格具有以下分类方式:
①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
②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倾型、外倾型和平衡型;
③从个体独立性上划分,性格分为独立型、顺从型和反抗型。
(2)性格的结构特征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成规等。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
它包括行为方式和水平的调节,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如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习惯于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等。
2.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六)人格结构——气质
1.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通常称之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上叫气质。
而现代社会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的“气质”,如“这个演员气质好”,是指人的气度、风格等,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2.气质的类型特征
气质的类型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行为测试·你倾向于哪种气质类型】
某剧院的演出正式开始了五分钟后,剧院门口来了四个迟到的观众,工作人员按照惯例,禁止他们入场。
A.面红耳赤地与检票员争吵起来,甚至企图推开检票员,冲过检票口,径直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并且还会埋怨说,剧院时钟走得太快了。
B.明白检票员不会放他进去,他不与检票员发生争吵,而是悄悄跑到楼上另寻一个适当的地方来看表演。
C.看到检票员不让他从检票口进去,便想反正第一场戏不太精彩,还是暂且到小卖部待一会儿,待幕间休息再进去。
D.对此情景会说自己老是不走运,偶尔来一次剧院,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总之,四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涂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气质都能归入某一气质类型。除少数人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之外,大多数人都偏于中间型或混合型,也就是说,他们较多地具有某一气质类型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他气质类型的一些特点。
对于多血质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较多的活动与任务,并使他们从中得到更多的教育,要求他们养成踏实(不轻率)、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对于黏液质的学生进行教育要更加耐心,容许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问题和做出反应;对于胆汁质的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克制能力;
对于抑郁质的学生,要更多关心他们,体贴他们,鼓励他们多参加活动,不要当众指责他们。
3.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①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②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③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
④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2)气质与性格的联系
①气质与性格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二者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相互影响。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例如:
同样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多血质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动作敏捷,情感明显表露于外;而黏液质者则可能动作沉着,情感不表露于外。
②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另外,性格也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例如:侦察兵各种各样气质的人都有,但是在军事训练时必须具备冷静沉着、机智勇敢等性格特征,在严格的军事训练的实践活动中,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有可能掩盖或改造着胆汁质易冲动和不可遏制的气质特征。
命题点十四 印象
(一)印象和印象形成的概念
一般来说,印象就是我们对他人的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印象形成是指对人和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效应
1.社会刻板效应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团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刻板效应。例如:女生会把许多对男性的刻板印象带到自己的男朋友身上,一个女生骂她的男朋友的时候经常会说:“你们男人怎么都那么无耻啊{”或者是先对自己的男朋友进行个体的攻击,再泛化到对男性这一群体的攻击,比如“你怎么这么无耻啊,你们男人都这样”。于是女人就给男人贴上了很多标签,比如三心二意、不负责任。而男人也会给女人贴上很多标签,比如喜欢无理取闹、贪图物质享受等。很多时候,刻板印象会带来许多社会偏见,比如对男幼师、男保姆的不理解。
2.晕轮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实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向一个班级的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的品质,向另一个班级的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两种介绍的差别结果是:下课之后,前一个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
3.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例如,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8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这两个学生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4.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例如:张林与李萌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彼此之间非常了解,可是近段时间李萌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动不动就对张林发火,而且一个偶然因素的影响,李萌卷入了一宗盗窃案,因此张林认为李萌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副作用。
5.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欢迎的特征的现象。
例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良少年吴某,别人无意中瞟了他一眼,他就动手打人,认为别人瞧不起他,但实际上是他自己潜意识里瞧不起自己。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全真卷汇总| 《小学综合素质》章节习题
2016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各类试题汇总 | 《小学综合素质》提分卷汇总
2016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模拟试题 | 《小学综合素质》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