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点4: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同时它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教育是“社会文化进步、改革的基本方法”,是文化控制的“最有效工具”。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外,还受文化的影响。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教育的内容就是人类的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首先,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上。当文化发展水平低、积累少时,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就小;反之,文化发展水平越高、内容越丰富时,教育内容的选择广度和深度、课程的种类和变革频率也随之增加。其次,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也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特色。因此,社会文化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社会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
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及其来源的认识,也影响着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在教育上影响着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由此决定了人们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应用。
4.文化影响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的形成不是任意的,它既受教育本身规律的制约,也受一定的历史文化的制约,特别是受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模式的制约。教育模式是和一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文化模式,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当社会发展变化时,文化系统一方面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模式来适应社会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求教育系统调整自身模式与之相适应。
从不同文化的比较来看,一个国家的教育模式是与这个国家文化模式相一致的。例如:中国古代文化模式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模式。而西方文化模式则是一种知识型文化模式。这使得中国古代教育与西方教育在目标模式上明显不同。中国古代强调通过修己正人,达到“明人伦”的目的;西方则注重通过知识的学习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在社会组织形式上,中国强调“大一统”,而西方则强调“多元化”。这直接导致了东西方办学模式和教育管理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国家办学,集中统一;西方则强调地方办学,开放、多样。
5.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传统
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即使是处于同等的发展水平和实行的是同样社会制度的国家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教育传统。
中国礼仪文化——讲台式的教育方式。
西方自由文化——圆桌式的教育方式。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人类积累的文化,为特定社会服务,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来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文化的过程,就是整理文化的过程。教育将选择为教育内容的文化刻画在年轻一代身上,实现文化的传递和保存。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如果说文化传递是指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的话,那么传播则意味着文化从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传输到另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前者是在文化的时间维度上使文化得以延续;后者是在文化的空间维度上使文化得以扩展。在文化传播中,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不断优化各自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教育不仅具有对既有文化的传递功能,还具有更新、创造文化发展的功能。首先,教育总是基于对既定的社会文化的一种批判和选择,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而组织起一种特定的文化,这样一个选择、组织、生成、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的重组和更新的过程,教育因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因素。其次,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从事文化创造,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成果,这是文化创造的一个直接途径。特别地,高等学校正在成为文化创造的主力军。最后,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各方面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再去创造新的文化,从而使学校间接成为文化的创造地。
4.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是一定时期特定地域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共同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任何的文化都具有地域性和封闭型。然而,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形成,使政治、经济、文化已经打破了封闭的格局,从而走向开放和交流,文化在交流过程中渐趋融合。
现代教育也开始走出封闭,在教育的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学习中,促进了文化的融合。这一促进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互相进行学术访问、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吸收,使异域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另一个是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学习,如引入国外的教材、介绍国外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成果、利用国际互联网等,对异域文化进行选择、判断,对已有的文化进行反思、变革和整合,融合成新的文化。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取代,而是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改造原有文化的过程。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不仅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繁荣。
(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使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使它成为文化本体。
(四)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思想观念具有决定作用。
2)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学校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分为:
①物质文化:空间物态形式,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有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主要包括教育方针政策、学校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共关系、文化传播等。
③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可分解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3)校园文化的作用: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4)校园文化的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五)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成因
学生个体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影响。
(2)学生文化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调试性。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