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三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而必须弄清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正确处理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命题点1: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这是一种包含着量和质、内容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命题点2:个体身心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性
①人的身心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
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功能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主要观点: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弗洛伊德: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因。
•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强调遗传的决定作用,研究“双生子试验”。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顿:创立“优生学”。
(2)外铄论
主要观点: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育等。主要代表人物:
•荀子:人之初,性本恶。
•洛克:白板说。
•华生:《行为主义》,“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主要观点: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顺序是客观存在的,儿童的发展也是如此。比如,身体的发展是按“首尾法则和近远法则”进行的。即由头部到躯干和四肢,从中心向全身边缘的顺序发展着。初生儿的头部很大,同身体与四肢不成比例,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就逐渐趋于平衡。顺序性反映了机体的成熟过程。大脑的成熟过程又制约着心理的发展顺序。人的认识总是从感觉到知觉,思维则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情感也是从一般的喜、怒、哀、惧等初级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发展起来的。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教学启示:教育需循序渐进。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学生现有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2)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前后阶段既有差别性,又有连续性。
教学启示: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分阶段教学,注意各阶段衔接、过渡。
身心阶段的划分。我国一般将其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其中,少年期又称为“危险期”“心理断乳期”。
(3)不平衡性
个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方面,都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个体的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不均衡。
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面发展不均衡。如身高、体重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儿童出生后第一年。这一时期儿童成长速度非常快,变化很明显。二是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不仅身体素质有很大变化,身高、体重增长很快,而且在心理特点上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是少年儿童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身体结构向成人过渡,性机能开始萌发,能力逐渐增强,成人感逐渐形成,他们往往要求别人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他。儿童大脑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均衡的。经研究证明,儿童出生后第5到第10个月,大脑的发展最为迅速,以后又经历5~6岁和13~14岁两个显著的加速期。这种不均衡同儿童意识的萌发、认识客观世界的急切需求以及智力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个体达到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有的方面在较早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例如,儿童在少年期身高、体重的增长已达到较高水平,发展比较快,而骨化过程却远远没有完成;儿童在5岁左右是形成数的概念的关键期,而他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知觉的发展则要晚些,至于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则更晚。
因此针对这一特点,应适时而教,即注意关键期或最佳期。
关键期是由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通过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提出的。其主要观点:关键期是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使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从而为能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出色的人物。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即使是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别差异性
个体的发展在每个阶段内,每个儿童之间,他们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在他们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首先从群体角度表现在男女性别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所有构成方面、发展水平与表现方式。
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同遗传素质的差异和环境、教育影响的差异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儿童在接受外界影响下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密切相关。同年龄的儿童,由于所处的客观条件和教育影响不同,他们在发展上会有某些差异。而同年龄儿童,即使在客观条件和教育影响相同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某些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儿童的主观努力和主观态度的不同造成的。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