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点四 实施的建议
为了保证《小学教学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的顺利实施,《标准》分别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以及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同时,为了更好地说明课程内容,《标准》在相关部分提供了一些案例。
(一)教学建议
《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共七条:
①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②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③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④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⑤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⑥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⑦正确处理教学中四个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二)对评价的建议
《标准》对评价的建议涉及七个方面:
①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②关于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③关于情感态度的评价。
④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⑤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⑥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⑦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
(三)其他建议
《标准》还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六条建议:教材编写应体现科学性,教材编写应体现整体性,教材内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性,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教材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教材编写要体现可读性。
此外,标准还从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资源、生成性资源等方面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建议。
附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节选)
一、数学课程的学习目标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和第三学段(7~9年级)。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组织和教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在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
问题解决
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4.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二、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多位数各数位的名称,初步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4.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4.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o)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6.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7.能运用数和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三)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5.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探索规律
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全真卷汇总| 《小学综合素质》章节习题
2016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各类试题汇总 | 《小学综合素质》提分卷汇总
2016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模拟试题 | 《小学综合素质》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