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点四 教学设计的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针对课程标准要求,提出设计思路,即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
①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表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及建议。
②分析教材。重点分析:第一,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第二,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首先分析本部分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本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准确把握所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间的联系。第三,分析本部分内容的知识脉络,确定可用的教学素材等。第四,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认识功能。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的重点是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确定问题线索,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等,为选取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1)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
学科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和背景,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
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不仅包括学生在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也包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具体到学科学习,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主要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对学科的认识和形成的经验,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基础,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相关知识。
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些是与新知识相一致的,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有些是与科学观念相违背的,与所学的新知识;中突,会妨碍、干扰新知识的学习。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没有;中突时,学习者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固着点”吸收和整合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量”的扩充。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存在矛盾时,这时为了获得新知识,学习者必须对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或改变,从而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发展和完善。
因此,教师应探查清楚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经验,利用与新知识一致的知识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同时,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与策略调整和改造与新知识不一致甚至冲突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和发展,实现“概念转变”。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手段来探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呢?传统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诊断性测验、布置作业、课堂提问等。现代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深层会谈法、诱导法和设置认知冲突法,它们对于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特别是揭示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是十分有效的。
(2)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对于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方式有差异,这种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主要是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先前经验)、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即自发动机)、学生能知道什么(即教学目标)、学生如何知道什么(即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确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想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加工,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组织。
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课标”中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目标陈述,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地确定具体课时目标,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联结点,是设计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感到难理解或难接受的内容。这些内容,或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而难理解,或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接受,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资源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问题或活动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各个阶段、各步骤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设计,教学活动情境化的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等。表述教学过程比较简洁明了的方式是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是教学设计成果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策略的集中体现;教学流程图是教学活动的大纲,师生活动的线索;教学流程图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和相互交流的有效工具。
2.学习活动设计
新课程倡导帮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或观念,重视生成的过程。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应该考虑活动主体——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教师要在充分理解学生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
3.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资源设计包括确定学习本节课所需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明确从何处获取有关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内容。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多元化,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
(七)教学反思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后,应该加强反思,从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后,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如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恰当,所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否真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是否取得了有效的学习结果,等等。检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和预期不一致的地方,自己是否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审视有没有修正完善既定的教学方案,取得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处理教学事件时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教师将反思引向深入,找到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的方法。
经过反思,教师的原始经验不断地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被加工。经过反思,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改善教学设计观,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命题点五 教学设计的步骤
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分析(analysis,A)、设计(design,D)、开发(development,D)、实施(implementation,I)和评价(evaluation,E),即所谓的ADDIE模式。
参照该过程模式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步骤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前期分析阶段: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和学习环境分析等,为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做好准备,使教学设计者对教学目标的阐述和策略的设计有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前提。
②阐明教学目标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分析,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教师对教学实施结果的预测,规范地阐明教学目标,为整个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为教学的评提供依据。
③设计教学过程阶段: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以及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这是教学设计方案编制的核心。
④评价和修改阶段:根据教学设计目标和教学实施的结果,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评价的数据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全真卷汇总| 《小学综合素质》章节习题
2016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各类试题汇总 | 《小学综合素质》提分卷汇总
2016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模拟试题 | 《小学综合素质》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