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教师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正文

2016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命题考点(5)

来源:考试吧 2016-10-29 12:15:38 要考试,上考试吧! 教师资格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命题考点”,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请访问考试吧教师资格考试网。

  点击查看:2016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命题考点汇总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五节 教育目的

  命题点1: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简而言之,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理想中的人的素质结构和社会行为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和预期。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教育的目的

  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者产生的预期变化。它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育效果的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和前提的。教育目的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目标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目的是一种结果导向。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可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

  (四)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

  1.宗教本位论

  西欧中世纪盛行,代表人物有托马斯•阿奎、奥古斯丁等。

  主要观点: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其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有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等。

  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其社会性(政治性、经济性或文化性);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相对于个体来说,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个体只是构成这一绝对价值实体的“材料”(或“要素”);个人的使命在于为国家或社会进步事业献身;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3.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特洛齐、罗杰斯、福禄贝尔等。

  主要观点: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4.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有杜威等。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

  5.能力本位论

  能力本位论来源于世界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是一种新的教学观点。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出发,确定能力目标。主要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重在实际操作,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

  6.知识本位论

  知识本位论是以传授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观,即指把教育的知识目的等同于全部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观念。“知识本位”是一种知识选择方式,指在知识选择上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

  7.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从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两方面出发。

  命题点2: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从以上定义可看出,教育方针的制定者都是国家或政党,它与教育目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育方针的特性包括全局性、变动性、现实性、阶段性。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品德、智育、体育全面发展。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四有新人”。

  1993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①依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②依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2)受教育者的依据

  ①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②受教育者的需要。

  ③人们的教育思想。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精神、身体、个体性、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社会条件决定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为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提出要求、提供可能性。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要具备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1.联系

  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2.区别

  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方针:除前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方面作用较为突出。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各构成要素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①德育:灵魂与统帅作用。

  ②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

  ③体育:重要物质基础。

  ④美育:动力作用。

  ⑤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命题点3: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目的。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提高国民素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提高国民素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素质教育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强调“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在教育中要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普遍提高教育质量,逐步缩小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与经济落后地区学校的差别,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儿童都享受平等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全体适龄儿童都入学接受现代学校教育,以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防止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学生流失,更反对以学生智力、成绩、行为不良为借口强迫学生退学。

  素质教育要求普遍提高学生素质,为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现代的公民奠定基础。

  因此,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

  3.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环境影响、教育影响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应承认人与人之间在发展和个性上的差异,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

  5.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核心)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三)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的发展。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走向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长按二维码关注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获取2016教师真题答案
获取2套仿真内部资料
获取10页精华点题讲义
获取历年教师真题试卷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预测卷汇总最新文章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全真卷汇总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章节习题汇总

  2016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章节习题汇总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全真卷汇总

  万题库:2011-2016中小学教师资格真题及答案汇总热点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中学综合素质
共计380课时
讲义已上传
19856人在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550课时
讲义已上传
48797人在学
小学综合素质
共计118课时
讲义已上传
22020人在学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6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38639人在学
幼儿综合素质
共计399课时
讲义已上传
34431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教师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教师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教师资格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关注教师资格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教师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