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学课程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命题点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
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2.综合课程观
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或称广域课程,即把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它仍属学科课程(学科)的一种,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为了改正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教育工作者采用合并有关学科的办法来编订课程,使每一门学科包括的科学领域范围较广。如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科合并为社会学科,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学等科合并为理科,把代数、几何等科合并为数学学科。在小学里,还有把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合并到语文学科中教学的;也有的设常识课,包括社会和自然。小学低年级还有把体育和音乐合并为唱游,把美术和工艺合并为美工的。
这样的综合课程减少了分科的数目,便于联系学习者的生活实际来教学。依据综合课程的要求编写的教科书,要把有关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编排。综合课程在小学采用比较适宜,在中学某些学科也可采用。
3.内容联系观
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4.学习方式观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5.发展评价观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非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
从学校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1)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①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被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知识+德育培养)。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总之,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3)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4)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5)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6)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7)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8)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9)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命题点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一)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权责主体。
(二)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情感和创造精神。而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三)教师观
①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研究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从学校与社区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四)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以学习者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实现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①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②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③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①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②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①结论和过程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②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①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②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5.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①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②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之间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③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
④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素质、观念、角色)
①对待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对待教学关系,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对待自我,新课程强调自评、反思;
④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