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内容
1.现行课程内容存在的不足
①繁、难、偏、旧状况依然存在,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直接经验的积累:
②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2.制定课程标准的原则
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包含四项基本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①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②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1)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改善学习方式
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新课程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5)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空间
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画,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4.教材
(1)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性
以前我国为国家统编教材,全国一个版本,课改后,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由各地编写并通过国家审定了20个学科几十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
(2)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一方面新课程注意控制教材内容的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另一方面新教材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删除了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
(3)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新教材不仅关注那些客观的、系统的、逻辑的“共同知识”而且关注那些主观的、情境的“个人知识”,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力图把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纳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努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合。
(4)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新教材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说法、事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探索性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以“讨论”“观察”“调查”“练习”“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制作”等形式出现,着力加强探究的力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5)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学生也可以多角度地学习教材,大胆地阐述自己的看法。过去的教与学都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和开发教材,现在教师可以“改”教材了。新教材还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及不同的思维取向。总之,新教材让不同的教师、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极大地拓宽师生的发展空间。
(三)课程实施(观念改革)
1.现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的机械叠加。
2.新型观念
①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创造和开发的过程i
②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不仅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④教学重心是关注人;
⑤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四)课程管理
1.现行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课程管理强调统一的、自上而下的集权管理,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
旧的学校管理制度弊端:
①以“分”为本,分数管理;
②以“章”为本,形式主义;
③以“权”为本,权力至上。
2.新课程管理的特点
①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②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③建立科学规范的考评制度(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课程设计
(1)层次
①宏观:课程价值、根本目的、主要任务、基本结构等。
②中观:教学大纲和教材。
③微观:教师教学实施前的具体课程设计。
(2)编制原则
①目的性:确定目的——围绕目的设计课程。
②科学性:符合学科体系要求,符合学科间内在联系。
③发展性:与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一致。
(3)大纲制定(组成)
①说明:意义、目的、任务、指导思想、教材特点、学习要求、教学法。
②正文: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检验。
③其他:参考书、课外活动、教学仪器、教具、其他资料。
4.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五)课程评价
1.现行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从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重心、评价功能几方面来考虑。
1)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相对忽视了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培养起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2)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3)评价方法重量化评价方法,轻质性评价方法,以往的评价只是用纸笔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
4)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分关注活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6)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
2.新课程对评价的要求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1)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第一,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为学习提供动力和源泉。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到“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
第二,发展性评价与教学同等重要。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第三,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四,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
第五,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第六,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2)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多元、主体、开放)
第一,评价的多元性: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的评价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多元的评价方法:改变将纸笔测验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要运用访谈评价、问卷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要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一起进行。
第二,评价的主体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和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第三,评价的开放性:评价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评价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到侧重发展。
4.课程评价的主要方面
(1)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
①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②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
③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
(2)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①破除以学生成绩评定教师水平的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②强化教师自评;
③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
①建立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②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课程的实施与开展。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