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二节 教学过程
命题点1: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命题点2: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一般来讲,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像——知识,也使学生获得发展。具体表现为:
1.认识的间接性
客观世界(已知经验)一教材一学生认识。
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学生的认识如果离开了师生在特定情境和为特殊目的进行的交往,教学活动的概念就可以扩大到生活教育的领域。
3.认识的教育性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一种目的,也是手段,认识是发展的。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善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
学生(主体)一教材(客体)一教师(指导)
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是在主客体之间“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形成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指导),互相作用的特殊“三体结构”。
命题点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规律是指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联系。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正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但也要辅之以直接经验,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直接经验是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所获得的认识,是学生在生活中通过接触、感受、经历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学生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
间接经验是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主要表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文化成果,是个体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人、他人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可以是用书面形式表示的书本知识,经过科学编排以教科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或思想观念。间接经验的获得往往是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它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观念和知识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学生主要通过“读书”去“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应用”和“证明”。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经过系统选择、精细加工、简化和典型化的人类文明经验的精华。同时,学生在认识方式上也表现出间接性,主要特点是把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其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也为学生在新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奠定基础。
2.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直接经验的获得不仅为学生掌握间接经验奠定了感性基础和认知基础,而且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对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3.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应注意
①注重直观教学:
②联系学生生活背景、经验和社会实际,回归生活;
③运用知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凭空发展智力。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这是他们进一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教师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虽然并不等于智力,知识掌握得多也并不一定表明智力发展得好,但两者互相联系,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就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①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②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
③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是相互促进的。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把握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把两者结合起来。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指导者的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学生学习方式的应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以及学生个性、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或学习活动的能动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可以自觉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了解了知识的来源,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能主动地发现与构建某些直接知识。发挥学生主动陛、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就决定了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和创新能力,创设自我表现机会,鼓励、赏识学生,让学生在自信中成长,构建民主和谐、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管理新模式。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去面对学习与生活,否则,会让学生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学生会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与生活,严重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所以,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赏识学生,学会与学生沟通,才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这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基础,而知识学习的过程可以锻炼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2.思想品德的提高推动积极地学习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导他们将个人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培养“四有”型人才,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与思想品德的培养不能脱离开来独自进行,二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五)教学规律在教学实际中的运用
①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
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③加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指导;
④教学过程重视学生情感生活。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