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点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来说,教学过程一般可以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几个基本发展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伴随着激发、维持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及时反馈、调控、检查学生掌握状况的教学活动,这两种活动也可以安排为独立的教学发展阶段。
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激发动机的阶段一般安排在感知教材阶段之前,检查知识阶段一般安排在运用知识阶段之后。
(一)做好准备,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
激发学习动机和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是同一问题的两种提法,前者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提的,后者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提的。在传授和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主要受以下几种学习动机的影响。
(1)学习的目的性动机
学习的目的性动机是指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动力。学习的目的性动机可分为远景性目的动机和近景性目的动机。远景性目的主要指学生对个人学习的社会意义的认识和个人的理想和志愿。为此,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教育,使学生把个人的学习和祖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近景性目的是指具体学习活动(齐读课文、抄字词、做计算题、解应用题、写一篇作文、听别人朗读、听别人回答等)的目的要求。
许多优秀老师的一种有效做法,就是把老师拟定的具体教学目标变成学生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例如,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自己确定朗读课文要达到的目标(流利朗读或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让学生在课上进行几分钟的朗读练习。
(2)学习的成就动机
学生希望学习上获得好成绩,这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好成绩,这种成功的体验,往往能激发学生更积极地学习。学生只有在学习上获得了成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爱学习。
许多优秀老师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可能性出发,提出学习目标,创造条件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获得好成绩并得到肯定后,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积极性高了,学习也就更努力了,成绩也就更好了。成绩与动机的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组织竞赛,让学生有表现才能的机会,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人际交往动机
老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建立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赞扬,这种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活动,师生关系的和谐可以使学生为维护与老师的良好关系而努力学习;师生关系不协调,甚至对立,会使有的学生由于不喜欢老师而不喜欢某门课,甚至故意破坏课堂纪律,阻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兴趣
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认识活动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部动力。
另外,心理准备非常重要。它不仅要在学生学习的开始阶段做好,而且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要使学生在学习时自始至终都能目的明确、情绪饱满、全神贯注、兴致勃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感知教材,构成表象
学生认识客观事物,通常是从感觉、知觉开始的,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也必须要有感性认识做基础。学生感知教材是具体事物的属性和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只有感性材料丰富、完善、典型,才能形成清晰的表象,并为揭示事物一般特征的理性认识打下基础。
如果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做基础,那么教师所教的概念和原理对学生来说,将只是一串不能引起清晰表象、不表示明确意义的文字和符号,学生只能机械背诵这些文字和符号,却不理解它。
学生感知教材,可以由教师提供一些典型的现象、事例让学生直接观察,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文字材料或听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唤起学生过去已有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典型现象、事例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观察等认识能力的过程。
(三)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发展思维能力,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是为了更好地获得理性认识。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能解决本质问题。理解教材的过程是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并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就是要帮助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从知道是什么上升到懂得为什么是这样。
在这一发展阶段,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中间必须经过一个学生自己的复杂的思维加工过程。学生需要教师引导这一过程。可是,老师只能引导这一过程,无法代替学生完成这一思维加工过程。老师对这一发展阶段的组织,应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对感知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加工活动,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形成概念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给概念以正确的定义,措辞简要、明白、准确,便于学生掌握和熟记;
②要注意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概念与科学概念不相符之处,对后者产生的干扰,要帮助他们及时克服;
③要引导学生弄清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
④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所能完成的,要逐步深化、精确化。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好这一发展阶段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不能只是少数认知水平和动机水平高的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是当今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当今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四)巩固知识,增强记忆
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就是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
感知了的教材需要巩固,才能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活动,获得理性认识;理解了的教材需要巩固,才能把它用于实际。巩固知识的教学活动,贯穿于教学各发展阶段。
感知的教材越清晰、鲜明,给学生的印象越深,越有利于记住;对教材理解的越深,也会记得越牢,通过运用可以加深印象,加深理解,帮助巩固。
1.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只有过去学的知识记住了,才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去理解新教材。理解的过程就是运用已经记住的知识去识记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的过程。
巩固所学知识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必须在教学过程的一定阶段安排专门的巩固知识阶段。一般地说,这一阶段常安排在理解知识之后,运用知识之前或与运用知识阶段合在一起进行。
2.巩固知识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巩固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复习。具体方法有:
①在讲新课前安排复习提问,复习与新教材有联系的旧知识,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
②在讲新课过程中,边讲边练边巩固;
③在讲完新课后,安排专门的巩固性练习;
④通过课外作业促进复习。
有些作业,本身就带有复习的性质,例如背诵课文。有些作业,学生只有先复习才能完成。在某一或几个单元的知识学习完以后,安排专门的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形成有条理的知识系统。此外,还可以教给学生有效的复习方法和记忆方法。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复习或练习,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机械记忆,发展学生的意义识记,培养他们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水平。
(五)运用知识,促进迁移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将理解了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活动,可以形成技能,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并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主要是通过各种教学实践、作业来完成的。如演算习题、完成各种口头或书面作业、进行各种实验或操作练习等。
形成技能、技巧的基本途径是练习。练习不是机械重复,它是一个有目的、有指导、有意使之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完成各种练习时,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习题要精选,使之具有典型性,并能分别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当前教学实际过程中,练习量大质差,无针对性,不注意学生的差别都安排同一练习的做法,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认真加以克服和改进。
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应适当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性的课外活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对学生了解重逢实际、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六)检查知识,获得反馈
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及时检查与评定,是学生学习的必要阶段,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为,教学是一项目的性、计划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教学是否按预定的计划进行,学生所学知识是否巩固,技能技巧是否掌握,需要改进和加强教学的哪些方面,都需要一定的客观评定。所以,检查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学习都有重要意义。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一般要通过观察、作业、提问、考试等形式进行。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通过检查,发现学习上的不足和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过程来说,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安排以上六个发展阶段。这六个阶段可以安排在一节课内,也可以安排在几节课内。教学过程的六个基本阶段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学生掌握教材的条件、教学的具体任务不同,教学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有灵活性。教师既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又不能把他们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机械套用。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