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三节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
命题点1:教学改革的主体——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
围绕这一主题,将对教学诸多方面做出新的调整,主要包括:
(一)面向结果与面向过程并重
1)面向结果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使学生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作为教育的直接意义,是传统教育强调的教学形式。
2)面向过程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在理解中体验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等,它会给学习主体带来一种更高的价值。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在教学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传授和学习知识经验过程中是相互统一的,但两者所发挥的作用及各自的发展并非是自发地齐头并进的。两者的真正统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出专门的努力。
(三)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
现代教学中的教师指导,必须是把学生导向学会学习的境地,这不仅是终身教育的要求,而且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来看也是重要的,只有学会学习,学习主体才会真正具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
(四)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
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较全面提高的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给予特别关注,因为创造性已成为现代人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
此外调整内容还包括科学文化基础形式与品德培养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等。
命题点2: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
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应抓住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一)运用整体性观点
进行教材、教法、学法、考试、教学环境等的全面改革和实验,但要正确看待整体和全面的关系。整体改革要求全面改革,但是全面改革不等于整体改革。要视教学为一个系统,围绕办学方向和教学目标,综合统筹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切忌把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视为诸多单项、单科教学改革和实验的简单相加,要使各种教学因素有机地统一协调起来,形成最佳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的可操作性
教学改革和实验的生长点应在于革除旧有教学体制中的弊端,验证经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假说,从而创立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加以推广的新的教学体系或提供某些有效的教学变量。因此,改革和实验中必须显示较高的易为他人所仿效的可操作性,即抓住教学系统中有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具体的实质性问题进行实实在在的变革和调整,要把这些问题置于改革和实验的突出位置上。相比之下,教学过程中一些缺乏具体外在形态的不确定因素,如师生间的人际关系、非言语行为、教学氛围、隐性课程等则只能放在辅助性位置上。
命题点3:教学理念的重心—简历合理的课程结构
更新课程内容和形式,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依然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在实施整体改革和实验的策略中,课程的改革是关键。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将在继续更新课程内容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投向课程形式的调整和丰富上,并形成日趋合理的课程结构。这也是与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改革主题相适应的,因为要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建立多向立体的课程结构,而这种转变必须是以更新课程内容和丰富课程形式的统一为基础的。
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对各种内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的科学安排以及按照一定的科学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它包括合理设置课程、合理地确定各类课程的比重和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等。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既包括建立课程的整体结构,又包括建立课程的具体结构,前者是指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后者是指对每种课程或每类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安排的优化。而无论是课程的整体结构,还是课程的具体结构,其完善都要涉及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否则,真正合理的课程结构将无法形成。
(一)在课程内容更新上应注意的要点
①协调好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②协调好内容要求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各地区、各学校、各民族,课程内容应有所不同,应体现出多层性,这样统一l生和多样性才能很好地协调起来。
(二)当前课程形式发展的基本思路
1.有效地实现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的结合
减少必修课时,课程少而精;选修课时要占一定比例,并增设选修学科;课外活动得到加强,使之更好地配合必修、选修课的教学。
2.提高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问题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这三类课程能解决吸收新学科、新知识,课程内容的更新,联系社会实际等问题。
3.强化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即把隐性课程纳入到有计划的教学内容中来,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要有提示,使两者柜互补充、相互促进。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