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点4: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关系
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同教育思想联系密切,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背景和基础的,课程改革过程都体现和渗透了现代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民主教育的教学思想——教育民主化、平等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内在要求。
②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密切结合。
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实践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教学理论的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起指导作用,为教学改革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教学改革则是教学理论研究的源泉和动力,离开了教学改革实践的支撑,教学理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③主体教育的教学思想。
主体教育思想强调重视教育中人的因素,将人放在教育动力的核心位置,突出体现在对作为主体的人的独立性、个性、创造性的重视上。
④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教学结构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⑤教学内容现代化、人本化。
⑥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国际教学管理改革的趋势是科学化、民主化。
⑦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要改变教学评价过分强调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⑧终身发展的教学思想。
(二)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源于教学目的角度)
1)知识本位转向人的本位。
2)三维目标统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整合。
3)表现:重结论更重过程;关注学科更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源于师生关系角度)
1)概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教学的本质)、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核心: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3)特点: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3.开放和生成的教学观(源于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角度)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开放的最终目的是生成。
4.新课程中教学观的实施
(1)注重互动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课堂教学互动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在教改研究中要增强教学互动意识,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会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需要。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技能、学习的方法与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上教师要进行创造性教学,学生要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帮助并给予鼓励。
(2)注重提出问题与主动思考能力的提高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生疑、激励学生提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课堂上教师要留有让学生进行评价和批评的时间并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3)注重动手与动口能力的培养
解放学生的双手。尽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把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同学生操作活动结合起来。如学校可定期、不定期开展“露一手”的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一定会涌现出一批小发明家、小制作家、小修理家。解放学生的眼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重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低年级要学会观察社会自然景象,而中高年级要学会观察生活现象。解放学生的嘴巴。
老师尽可能地让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如开展演讲比赛,毕业班学生辩论赛等,培养和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4)转变教育的侧重点
一是教学目标上由单纯的为学生考试而教转到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上来:二是教学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到全面的素质教育内容上来;三是教学对象上由只重视尖子生转变到侧重学困生,面向全体学生上来。
(三)新课程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1)教与学: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实质是交流的、互动的、融合的关系。
2)教学与课程: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和互相作用。
3)学科与学生:体现教育价值观(学生本位论),关注学科更关注学生,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是一种“学生本位论”。
4)师生关系:相互尊重,动态、平等的对话关系。
5)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情意性、过程性和个性化。
6)教学环境:创设和开发人文环境、物理环境。
7)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社会化。
8)教学评价:针对目标、条件、过程、效果;由甄别走向发展,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由单一走向多元;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9)教学效果: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要达到的效果是提高质量和促进个性化发展。实现个性化教学要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同时教学本身要实现个性化。
(四)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1.关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教学的改革实践需要教学理论的充分支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念,这实际意味着教学理念和教育生产方式的转型:由精英主义教育转向大众主义教育。
(2)教学改革必须“理论先行”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所需要的理论应当是源于实践,而又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形成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研究和思维方式。
2.关注教学的组织:统整与衔接
1)关注课程组织的要素。所谓“课程组织”的要素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将课程要素(如概念、法则、技能、价值等)和课程内容妥善加以设计与编排以形成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的过程;
2)关注学科间的统整;
3)关注学科内的统整;
4)关注学科观的转变。
3.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关注思想品德教学的建设,加强德育课程的现实针对性;
2)关注学科内在的教育性,拓展学科教育标准和相关教材的德育空间;
3)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增强道德实践的实效性。
4.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渗透
1)信息技术对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2)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立足点将从传统的技术本位转向课程本位。
5.关注教师的发展
基础教育新教学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原来的课程有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教师的发展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又一关键所在。
1)角色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2)教学行为转变: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
3)能力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的整改能力;
4)学习方式的引导: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师资格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教师资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