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扫描下面二维码 |
长按/扫描下面二维码 |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将于2018年1月6-7日进行,部分地区延长至8日进行。考试吧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根据考生回忆整理相关面试真题。您也可关注“万题库教师资格考试”微信获取面试真题答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天气变化的照片,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是由于天气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教师以谈话的形式提问:通常用什么词语描述气温,学生回答为最高温、最低温。教师以人们口中常说的某一天是具体的多少度去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温也是描述气温的方式。
学生回答: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
【问题】
(1)如何计算一天内的平均气温?
(2)如何计算一年内的平均气温?
【学生活动】
(1)日均温=一天中8点,14点,20点,2点测得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
(2)年均温=12个月的月均温相加再除以4。
【教师总结】描述气温有三种方法: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
2.气温日变化分析
教师PPT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2)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可以得到什么?
【学生回答】最高出现在14时,最低出现在日出左右,最高气温-最低气温=7摄氏度。
【教师总结】气温日变化图分布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出现在日出左右,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
3.气温年变化分析
【多媒体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陆地年均温数据和海洋年均温数据。
四人为一小组,仿照气温日变化图,根据大屏幕所给所给数据,将陆地与海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绘制于同一张图上,并找出分布规律,尝试着计算年较差。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绘制曲线图、进行相关计算。
【教师总结】大家绘制的图都特别准确也特别美观,从刚才所绘制的图以及计算当中可得出:
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最高、最低月均温,海洋上比陆地上推迟一个月;气温年较差=年内最高月均温-年内最低月均温。
教师归纳:
【答辩题目解析】
1.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强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大大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但尚有诸多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弱,使到达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纬度位置
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原因。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如赤道地区被赤道低压带控制,多对流雨,而副热带地区被副高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要弱于副热带地区。
(3)海拔高低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4)日照长短
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如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是因为纬度越高的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因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
2.地理教学难点一般有哪些特点呢?
【参考答案】
教材的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知识阻碍的知识点,即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存在一定困难的内容。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1)知识综合性强,学生知识总量储备不足;
例如:“农业、工业和交通区位的选择”等。
(2)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做基础;
例如:“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等背景知识作基础。
(3)有的地理知识相对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抽象;
例如:“四季星空、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拉尼娜现象”等。
(4)学生容易误解、混淆相似或相近的知识内容。
例如:“时区与区时、矿物与矿产、北京时间与北京的时间”等。
一般而言,每一章或节都有重点,每一课题、每一节课都有重点。对于不同的课题,有时候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重合关系;有时候是分散关系;也有的课题只有重点没有难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