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展示长喙天蛾吸食花蜜、煮食物画面,让学生思考天蛾是如何发现花蜜的?课前在自己身上喷香水,在教室内走一圈,问同学们能闻到味道吗?我们是如何闻到各种味道的?学生初步体会分子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新课《分子热运动》。
环节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我们是如何闻到物体的味道的呢?分子间有没有作用力?
【实验演示1】
在讲台上打开一个花露水瓶盖,询问前排同学有没有闻到味道?
【演示实验2】
在装着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中不能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上面。)
学生观察实验,会发现两瓶气体颜色逐渐变得均匀,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彼此进入对方,明确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教师讲解扩散的概念。
教师追问:扩散只能发生在气体间吗?能否举一些扩散现象的实例吗?(如墨水滴入到水中;腌菜会使菜变咸等)
【演示实验3】
在一个量筒内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密度大于水,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间明显的界面。
展示10天前、20天前、30天前的溶液。对比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实验,通过对比几个实验,可以发现,时间越长,清水和硫酸铜溶液间的界面就越模糊。教师讲解其中的原因:这是由于水和硫酸铜溶液间发生的扩散现象,说明液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视频动画】
煤炭堆放在地面一段时间后,把地里面一小层都弄黑了;长期堆放石灰的墙角,有一层墙壁染上了白色;金片和铅片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等。
引导学生讨论,对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运动进行总结。
教师归纳: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演示实验4】
两个相同的烧杯,一个装入半杯热水,一个装入等质量的半杯凉水。用滴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哪个烧杯中墨水扩散得快。
学生观察实验,热水中颜色变化较快,说明热水分子运动更剧烈。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师生共同总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个月后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一会儿菜就咸了,这是什么原因?
环节四:小结作业
1.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分享对分子间的作用力的认识。
2.扩散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有时对人类有益,有时对人类有害。课后通过搜集资料的形式,各找到3个生活实例,下节课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分子运动又叫分子热运动?
【参考答案】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是怎样突出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在讲授分子热运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用了大量的直观的物理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包括花露水和二氧化氮气体分子的直观扩散,硫酸铜溶液与水的缓慢液体扩散,视频展示的煤炭堆、金片和铅片的互相渗入等现象的固体扩散,由现象分析内在的本质,让学生明白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样用大量的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融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认知,对气体、固体、液体分子的扩散现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突出教学的重点。
初中物理《滑动摩擦力》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男生拖动一袋大米非常吃力;超市里用推车可以推动很多商品。
2.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为什么最后足球会静止?为什么移动大米那么费力?用推车推动重物比较容易?这些现象都与什么有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其中道理,导入新课《摩擦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活动体验
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毛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3)学生分享交流实验的体验。教师指明手掌和牙刷运动时受到的阻碍就是滑动摩擦力。
2.学生讨论
(1)讨论思考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学生分为两人小组,5min时间讨论这个问题,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师生总结滑动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3.归纳总结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手掌与桌面、牙刷刷毛与桌面间有相互接触),当它们相对滑动时(相对桌面向前或向后移动),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4.深化概念
(1)回顾之前学习的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引领学生思考回答:
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补充说明肉眼看起来光滑的两个面,在显微镜下观测也是凸凹不平的,当相对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摩擦力。
(四)巩固提高
1.概念应用
解释为什么运动的足球在草地上会越来越慢,最后停止?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是什么?用图示表示。
你还能举出其他的生活中的事例吗?
2.例题讲解
如果世界上不存在一切摩擦,那么下列哪一现象不会发生( )
A.吃饭时,饭将从我们的嘴里滑掉 B.人将寸步难行
C.不能用螺钉螺母固定工件 D.物体将远离地球而去
(五)小结作业
1.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对摩擦力有怎样的认识。
2.回家试验,能不能只用筷子接触,成功提起杯子里面装的米?第二天交流实验的体会,和成功的秘诀。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初中高中都有摩擦力,你能说明初中高中学习摩擦力的不同之处吗?
【参考答案】
本《摩擦力》在初中和高中都有学习,但是学习和难度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初中教材中学习的摩擦力更侧重于对摩擦力形成一种初步感知。本节由“摩擦力”和“摩擦力的利用和防止”两部分组成,需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即可。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但涉及的问题难度不高。
高中的摩擦力会进一步学习摩擦力的定义,在初中所学的基础上既需要区分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也需要计算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会计算其大小会判断其方向。难度加大,层次更加深入,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2.本节课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理解。
难点:摩擦力的方向即阻碍相对运动的方向。
初中物理《怎样使用电压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所学习的关于电压的知识,提问学生:电压的单位是什么?常见的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电压的大小能不能像电流一样,用一种仪表进行测量,从而引入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教师展示电压表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电压表各部分结构。接着再认真阅读电压表的使用说明,并请学生代表尝试归纳出电压表的使用规则:(1)电压表应与待测电路并联。(2)电压表接入电路时,电流应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3)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2.电压表的读数
教师提示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电流表的读数方法,以物理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类比归纳出电压表的读数方法:(1)确认电压表所选择的量程;(2)根据量程确认刻度盘上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表示的电压值;(3)根据指针稳定后所指的刻度,读出被测电压的大小。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幅电压表的示数图,接入的量程分别为3V和15V,请学生代表尝试说出每幅图中大格和小格的分度值是多少?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多少?教师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强调电压表的读数应估读到百分位。
3.练习使用电压表
给学生提供电压表、干电池、小灯泡、纽扣电池、开关、导线等实验器材,学生利用这些器材搭建合适的电路进行实验探究,分别测量出干电池、小灯泡、纽扣电池两端的电压值,将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实验完毕后,各小组之间交流练习使用电压表的过程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
环节三:巩固提高
1.关于电压表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电压表应与待测电路并联
B.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C.电流应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D.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压表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代表总结本堂课内容,在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世界各国的生活用电的电压。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规律?
【参考答案】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压根据用电器的阻值分配,阻值越大分压越大;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压相等,各支路电流之和等于干路电流大小,支路上的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掌握将电压表正确接入电路的方法,并能正确选择量程和正确读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用电压表,提升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激发学习电路相关知识的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