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历史《科学家祖冲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圆周率,之后出示圆周率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提问: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圆周率已经能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31.4万亿位。其实,中国古代对于圆周率就已经有了很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其中最具突出贡献的就是祖冲之。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数学成就
过渡:《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数学体系的形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数学有了新的发展。
教师补充讲解:三国时期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提出了“割圆术”,并利用这一方法将圆周率计算到3.1416。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割圆术原理,并请学生尝试进行计算,感受当时科研之艰难。
具体材料如下:
在对割圆术有所了解后,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在如此复杂的计算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圆周率的研究又有了怎样的发展?
学生回答后由教师总结:祖冲之利用“割圆术”将圆周率计算到了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之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祖冲之画像与相关资料,了解祖冲之的基本情况及其它成就。
通过阅读资料,学生了解到: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在数学上除了“圆周率”的杰出研究外,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界于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定理同样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一原理为"祖暅原理"
(二)天文与机械
过渡:祖冲之除了精通数学外,在天文、机械方面同样有众多贡献。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总结祖冲之在天文、机械的突出成就。
具体材料如下: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机械制造方面,他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礁磨、千里船等。
教师继续补充:1964年11月9日,为了纪念祖冲之对中国和世界科学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将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
(三)评价
过渡语:祖冲之虽然早已逝去,但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财富。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后世对祖冲之的纪念活动,并提问:对于祖冲之,我们应该怎么评价?
请学生评价后教师总结: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在感叹祖冲之伟大成就的同时,更应该向祖冲之学习,养成追求真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良好学习习惯。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现代,我国在数学方面有哪些杰出成就?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一起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列举四项我国古代有关天文方面的科技成就。
【参考答案】
夏朝历法《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
《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汉武帝时的《太初历》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完整的历书。
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2.初中历史的课程性质有哪些?
【参考答案】
初中历史的课程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初中历史《中美、中日建交》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法。教师多媒体展示美国著名总统的照片,组织学生评选“最有中国缘的美国总统”,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尼克松总统。
教师引导设疑:历史上尼克松和周恩来总理历史性的握手,使得中美关系走近了一步,他也因此成为“最有中国缘的美国总统”,大家知道中美关系在当时是怎样的吗?除了美国,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又如何呢?由此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中美关系
过渡:要想了解当时的中美关系,还是先要去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
1.背景
教师讲述并设问:新中国的成立其实宣告了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失败。但是在新中国初期,美国政府敌视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长期处于敌对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20世纪70年代初。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关材料并提问:为什么会是在这一时期?大家可以从当时的国际局势和美国的角度来思考一下。
学生归纳:第一,当时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美国必须正视中国的发展和作用,因此需要改变原来的外交政策,缓和中美关系。第二,从材料中“西欧、日本崛起”“美苏争霸中,美国力不从心”可以分析出当时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了冲击。
教师补充讲解:不光如此,在当时中苏关系也开始恶化,可以用剑拔弩张来形容。因此中国开始重新调整外交政策。
过渡:在这一形势之下,既然美国已经抛出了友好交往的“橄榄枝”,中国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2.表现
教师安排学生观看纪录片和图片,并提问:从中归纳一下中美为缓和国家关系展开了什么活动?这一活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小球影响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乒乓外交”算是开了一个好头,那中美关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呢?大家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来。
学生归纳如下: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图片,并补充讲述:这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宣告着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中美之间长达20多年的对抗结束了。
过渡: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其中就有日本。日本是怎么做的呢?
(二)中日关系
教师播放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新闻报道,并提问:这一事件给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反映出日本想要缓和中日关系。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日联合声明》历史图片,并讲述: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与中国签订了协定,这标志着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教师设问:随着中美、中日的改善,当时中国的外交事业获得了哪些成就呢?
学生回答: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在国际上引发各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
教师补充:从1971年基辛格访华到1972年止,相继有28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外交事业一片红火。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进行情感升华,感受国家强大推动外交关系改善。
2.作业:请学生课下搜集当今中国与美国、日本在外交上出现的摩擦,如中美贸易争端,美国把华为列入黑名单等,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中美关系缓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打开了5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困境,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3)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有利于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4)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作为历史老师,怎样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参考答案】
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常用的引起学生对课程兴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采用创设情境营造愉快的氛围,所以历史教学可以采用情境设置,激发学生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2)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思之路,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抓住关键性的内容,突出问题实质。
(3)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其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中历史《英国的殖民扩张》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句话“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教师引导设问:在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与葡萄牙首先走上了世界殖民道路。16世纪时这两个国家建立了海上霸权,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凭借优势建立了殖民霸权。到了18世纪时又会是哪个国家称雄呢?顺势导入。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原因
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西、葡等国的殖民扩张。到了17世纪,英国也走上殖民争夺的道路。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英国为什么会走上殖民争夺的道路呢?
学生同桌交流得出:16世纪英国的活动版图基本局限于不列颠列岛。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手工业尤其毛纺织业迅速发展,促使其开拓海外市场。
(二)殖民掠夺
1.过程
教师多媒体播放《大英帝国》影视片段并提问:英国是如何一步步开拓海外市场的呢?
学生归纳回答:英国位于海上贸易航道的要冲,只有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权才能向海外发展。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与“无敌舰队”进行了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海战,“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教师设问:英国是什么时候成为海上霸主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英国不光打败了西班牙,后来还相继打败竞争对手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无论日光照耀在地球的哪个区域,都有英国的国旗飘扬,因此他们自炫为“日不落帝国”。
2.殖民活动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英国在殖民地都进行了哪些殖民活动呢?
学生回答:在北美地区建立大种植园。
教师追问:英国殖民者在种植园都种些什么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生产棉花、烟草、蓝靛、糖等,主要是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所需要的原料。
教师引导设问: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英国殖民者后来也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这一殖民活动是怎么进行的呢?
学生结合课下搜集的资料,上台讲述:18世纪,英国商船从英国各地的港口出发,满载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再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三角贸易示意图》并总结:这个航程路线呈三角形,故被称为“三角贸易”。在贩卖、转运黑奴的过程中,很多无辜的黑奴被活活打死、饿死或是病死,因此马克思又称之为“贩卖人类血肉的黑奴贸易”。
(三)影响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并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探讨:英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活动会给英国和殖民地人民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对英国:英国通过种植园和黑奴贸易,掠夺了无数的财富。英国人利用抢来的这些财富,发展国内的工业生产;同时,这些殖民地也为英国国内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促使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对殖民地:殖民地的资源和财富被无情地掠夺,长期限于贫困;同时也成为英国的产品倾销市场,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进行情感升华,树立和平发展观念。
2.作业:有人说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侵略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这种侵略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发展。课后收集相关资料,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英国是如何一步步进行殖民扩张的?
【参考答案】
第一个时期是16世纪到18世纪的海外殖民时期。这一个时期,主要目的是为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扩张的对象是北美大陆和澳洲大陆。1733年,英国首先在北美大陆上建立了13个殖民地。1689年到176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开展了四次争夺殖民地的战争,这使英国的殖民地数量也大大增加。
第二个阶段在18世纪到19世纪中后期。这个阶段是英国争夺欧亚大陆的阶段。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就开始向欧亚大陆掠夺工业原料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印度半岛成为了英国主要的殖民重点。这一阶段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间。
第三阶段是争夺非洲殖民地。在这一阶段里英国在非洲大肆杀戮,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到了20世纪初,世界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其中英国所占份额最大。英国凭借这三次殖民扩张,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2.本节课你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为什么采用这些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创设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等。采用这几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方法更丰富,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我在授课时尽量搜集历史资料,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适时安排课堂思考与讨论,有助于避免课堂气氛的枯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