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下午 山东省菏泽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外力作用
2.内容:
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如果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就会发生移动,有时甚至掩埋农田村舍、破坏交通。
人类活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造地表形态。例如,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这些活动都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但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又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例如,滥砍乱伐,毁林开荒,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讲清楚风力作用的形式及形成地貌。
答辩题目
1.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区别是什么?
2.你认为地理教学中实验操作需要注意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复习导入法。展示冲积扇图片,提问其形成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流水作用,之后展示沙丘图片,顺势提问:影响沙丘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激发学生思考,顺势进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风力作用表现形式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内蒙古地区景观图集(如草原、沙丘、风蚀蘑菇、荒漠),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图片依次为自东向西走进内蒙,沿途的景观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并概括出:地表景观出现了明显变化,且越靠近内陆地区地表越干旱,以荒漠、沙丘为主。
【问题】
(1)沙丘、风蚀蘑菇、荒漠等地表景观主要受到了哪种外力作用影响?
(2)结合上节课关于流水作用的学习,归纳风力作用有哪些形式?
【学生活动】这些地表景观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引起,由于风力的侵蚀或堆积形成了不同的地貌。
【教师总结】在一些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主要形式为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
2.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教师活动】风力侵蚀和堆积分别形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展示风蚀洼地、沙丘、沙垄、雅丹地貌等图片,提问哪些是风蚀地貌?哪些是风积地貌?
【学生活动】思考得出风蚀地貌有风蚀洼地和雅丹地貌,沙丘和沙垄为风积地貌。
【教师活动】分发小风扇、沙质泥土、水、土块。提问:能否利用手中的工具模拟相应风蚀和风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并向全班介绍。
【学生活动】以地理小组的形式合作做实验,依次上台为大家示范并讲解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其他小组认真听并点评。
【教师总结】对各个小组进行鼓励评价,利用PPT展示风蚀蘑菇和沙丘的形成原因。
风蚀蘑菇:受风蚀作用后形成基部小,上部大的蘑菇形状,故称风蚀蘑菇。
沙丘:在风力推动下,迎风面的沙子,不断的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沙子源源不断的移动,就形成了沙丘。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展示雅丹地貌资料卡片,组织学生回顾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区别。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并用表格形式进行异同点区分。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查找其他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风力作用
一、风力作用形式
二、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答辩题目解析】
1.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
雅丹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2.你认为地理教学中实验操作需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我认为想要操作好地理实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实验的目的。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做实验的目的及预期结果是什么,这样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更加快速的投入到做实验的状态中,避免无关道具的影响,高效完成实验,因此也需要教师做好实验任务的布置,明确提出要求。
(2)设计好实验的操作步骤。了解实验目的之后,学生需要通过小组讨论等环节来发挥集体的智慧,设计出高效、合理的实验步骤,这样也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实验。
(3)实验中规范操作。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由于不规范的操作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的状况,因此需要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一方面规范学生的操作,一方面保护学生的安全,这样才能更高效的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城市的区位选择》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下午 湖北省武汉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城市的区位选择
2.内容:
区位是指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间的空间联系。城市区位是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因素
河流对于城市区位的选择十分重要。一方面,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许多城市因水而兴。另一方面,一些著名大河沿岸,特别是宽阔的河口附近或河流汇合处,水运便利,往往成为人员和货物的主要集散地,并发展为城市。一些城市在发展初期还将河流作为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例如,法国巴黎就从塞纳河中的小岛发展起来的。
气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城市大多分布在气候适宜,降水适度的地方。我国100万人口的城市中,只有包头、乌鲁木齐地处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美国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较湿润地区。
地表形态与城市的分布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此外,平原地区也便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且对外联系较方便。因此,我国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平原地区。世界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也大部分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沿湖、沿河平原地区。
矿产资源也是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资源丰富地区,工矿业发展迅速,人口集聚进一步加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矿城市。例如,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城市,都是在开采铁矿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克拉玛依、大庆等城市则是在开采石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城市商品、资金、信息和人员集散地,客观上需要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因此,世界上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一般都分布在重要交通线上。沿海、沿江、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沿线,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的地带。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往往对城市的分布及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近代以来,由于海上运输发展,京沪高铁建成以及京杭大运河淤塞,大运河沿岸的扬州、等繁华城市曾一度衰落。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宗教等因素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已经减弱,科技,旅游等已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而经济政治,交通等因素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活动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和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和机械装备工业基地,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问题
1.读图2-2-8,说出地形对兰州的城市形态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运用所学知识,试分析影响兰州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举例说明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3)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答辩题目
1.简述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2.请简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导入法,展示《世界主要城市的分布图》,同学观察图片,并提问:世界上城市分布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回答出来特点之后,继续追问: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样的分布特点?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城市的区位选择》。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城市区位定义
【教师活动】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话,找出城市区位定义。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城市区位的定义:城市所占据的场所,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2.自然因素
【教师活动】在多媒体上展示“巴黎市区的变化图”“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图”和“大庆、克拉玛依城市兴起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8分钟的时间讨论,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具体影响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生归纳总结】自然因素:地形:平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气候:中纬沿海地区具备适度气温和降水,是城市密集分布地区;河流:①供水功能②运输功能③防卫功能;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采,产生工矿城市。
3.社会经济因素
【教师活动】经过刚才的学习和讨论,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源、矿产等。那么,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没其他的方面呢?
【学生回答】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和文化历史。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扬州兴衰的视频短片,扬州的兴起、衰弱、再度兴起与交通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扬州因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因海运、铁路的发展及大运河淤塞而衰弱。又因宁启铁路、宁通高速、京沪高速、润扬大桥而再度兴起。
【教师总结归纳】扬州的兴起、衰弱、再度兴起体现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城市的分布及发展带来的影响。
【教师活动】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那么哪些因素在减弱?哪些因素成为影响的新因素?哪些因素始终占重要的地位?
【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归纳】减弱因素:军事,宗教;新影响因素:科技,旅游;始终重要因素:政治,交通。
环节三:巩固拓展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题。
【师生共同总结】
1.兰州市依山傍水,位于黄河谷底中,沿河流两岸向东西延伸,形成条带式格局。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东西两个方向,东西运距长,南北运距短。这种格局可以使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近郊区,亲近自然。
2.影响兰州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和河流。
(2)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和交通。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自己所在的城市发展变化,运用本节课所学解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板书设计】
城市的区位选择
一、城市区位的定义
二、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和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政治、历史文化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参考答案】
(1)自然因素
①地形:平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②气候:中纬沿海地区具备适度气温和降水,是城市密集分布地区。
③河流:供水功能、运输功能和防卫功能。
④自然资源:影响城市的兴衰。
(2)社会经济因素
①主要因素:交通、政治、军事等。
②发展变化:军事、宗教影响减弱;交通、资源影响巨大;始终重要因素:政治,交通。
2.请简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参考答案】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高中地理《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下午 海南省海口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2.内容: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则,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城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它们就像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对于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亚马孙河流域集中分布着地球上大约一半的热带森林(图2.18),其全球生态环境效应尤为显著。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每年全球雨林的净生产量高达34亿吨。由于雨林植被强大的生命活动,大气层中每年都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固定下来;同时又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氧气。正因为如此,亚马孙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它的一呼一吸,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据科学家估算,亚马孙热带雨林每年释放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被植被固定下来的碳的总储量有上千亿吨。一旦雨林遭到毁灭,雨林中所积累的大量碳素就会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其后果可想而知。热带雨林还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图2.19)。森林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并通过自身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又重新返还大气中,形成云雨。亚马孙流域降水量的大约50%是由该地区的雨林自身所产生的。整个亚马孙雨林所涵养的水量约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足见其对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影响的重要。
思考
1.雨林对当地的水循环有什么影响?
2.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当地气候和全球气候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综上所述,亚马孙雨林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其影响可谓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亚马孙雨林不仅属于当地国家,也为全人类所共有。而保护好亚马孙热带雨林,则是当地对于全人类所作的最大贡献。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担忧,尤其是来自发达国家的指责(图2.20)。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教学中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
(3)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4)讲清楚热带雨林对气候全球环境的影响。
答辩题目
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哪里?
2.设计板书有哪些基本原则?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图片导入法,展示“热带雨林图片”提问学生是什么景观?为什么被称为“地球之肺”进而导入本节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雨林的分布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热带雨林分布示意图”。提问:这几处热带雨林有何分布规律?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这几处热带雨林大致分布于南北纬1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雨林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热带雨林与水循环示意图”,提问雨林会对当地水循环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读图结合课本资料回答。
【教师总结】雨林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并通过自身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又重新返还大气中,形成云雨。亚马孙流域降水量的大约50%是由该地区的雨林自身所产生的。整个亚马孙雨林所涵养的水量约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足见其对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影响的重要。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教师活动】展示“雨林景观图”,提问雨林会对全球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以地理兴趣小组为一组进行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总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调节全球碳氧平衡,故称为“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人类医学宝库。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雨林被毁会造成哪些危害?
【总结】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因此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其保护。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预习,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雨林?”
【板书设计】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一、分布
二、对水循环的影响
蒸发、蒸腾、降水
三、全球环境效应
“地球之肺”、调节、基因宝库
【答辩题目解析】
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
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循环及其旺盛,以至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然而,雨林中的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内,而土壤中的养分却很少。土壤中养分有两个来源,一为岩石风化释放养分,另为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但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很少回归土壤,而是在地表就很快被分解者分解,又很快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加上强烈的地表径流和旺盛的淋溶作用,林中土壤一般都比较贫瘠。如果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被水一冲,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这就是其脆弱性的关键所在。
2.设计板书有哪些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
地理板书的设计,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地理教材为依据,并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地理板书的生命,也是地理板书设计的根本原则。地理板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科学性和形式结构的合理性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科学:一是指以文字正确表达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从教材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要求脉络清晰、高度概括;二是对于地理板书中各种文字、符号、图表要准确、精炼。另一方面是形式科学:即结构合理、简明扼要、形象直观的板书。
第二,针对性原则。地理板书的设计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要抓住地理教材的关键,突出重点,做到详略有度、轻重有别、层次分明。
第三,启发性原则。一是板书的内容设计要有启发性;二是板书的形式布局要有启发性,即要认真钻研和分析教材的内容实质及内在联系,构建知识框架,设计出结构合理、思路简洁、层次分明的板书,去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第四,美感性原则。设计地理板书时要做到:纲目层次清楚、内容准确无误、形式结构合理、文字工整流畅、符号清晰美观、布局匀称得体、文字大小适度、颜色搭配合适等。
第五,完整性原则。一堂课上完,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完整的板图、板画、板书设计。切忌边讲、边写、边画、边擦,讲完擦光,以免影响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地理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