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教师资格考试 > 教师面试 > 正文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高中地理

来源:考试吧 2019-5-20 10:36:25 要考试,上考试吧! 教师资格万题库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如期举行,考试吧在考后整理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面试真题”,供广大考生学习使用。祝大家面试顺利!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高中地理《海水的盐度》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福建省厦门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海水的盐度

  2.内容:

  海水中含有许多盐类物质,海水的盐类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和氯化镁,因此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人们通常用盐度来表示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的多少。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是3.5%。

  全球海洋表层的盐度分布的规律是,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海区递减(图3.6)。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在红海,盐度超过4%。盐度最低的海区在波罗的海,盐度低于1%。

  海水盐度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降水量比蒸发量大的海区盐度小,反之,盐度大。此外,在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较低(图3.7)。在暖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低,寒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高。在近岸地区,盐度主要受河川径流,海区形状等的影响。

  

  思考:

  (1)为什么赤道地区海水盐度比副热带海区低?

  (2)为什么50°~60°纬度的海区,南半球海区的盐度高于北半球海区的盐度?

  (3)读图3.8,想一想为什么红海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波罗的海成为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提示:从纬度位置、气候特点、淡水汇入情况、海区形状几个角度分析)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讲清楚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3)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答辩题目

  1.为什么红海的海水盐度最高?

  2.采用地理探究法进行教学有哪些意义?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复习导入法,让学生回忆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总结出海洋表层水温的高低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其他理化性质还有什么规律可循,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海水盐度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海洋科普视频,提问学生: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中有哪些盐类物质?

  【学生总结】海水中含有很多盐类物质,其中主要是氯化钠和氯化镁。盐度是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即每100克海水中含有约3.5克的盐类物质。

  (二)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教师活动】展示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图。

  【学生活动】学生四人为一小组,结合上节课所学习过的海水温度的知识,自主探究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教师提示】海水盐度最高峰、最低谷出现在哪里,南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研究成果:海水盐度最高值出现在副热带海区,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海区和低纬度海区递减。北半球高纬地区海水盐度比南半球低。

  【教师总结】副热带海区海水盐度高,是因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低纬地区海水盐度低,是受赤道低压带影响,降水量最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北半球高纬地区有河流汇入,起到稀释作用,所以海水盐度更低。

  【教师补充】教师补充长江口盐度分布图、红海海水盐度分布等图片,讲解海水盐度还会受到河川径流、海区形状等的影响。

  环节三:巩固提高

  找出世界上海水盐度最高和最低的海分别是哪个海区,并分析原因。

  【师生归纳】红海盐度最高,原因是地处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而气温高,蒸发旺盛,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河流汇入少,稀释作用弱;海域狭长,仅有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与外海海水交换不便。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原因是海域较封闭,与大西洋等水体交换少;波罗的海沿岸河流众多,对海水起到稀释作用;波罗的海纬度高,常年气温低,蒸发量较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资料,结合资料袋“大自然的杰作——彩色的海”,探究影响海水颜色的相关因素。

  【板书设计】

  海水的盐度

  一、概念

  二、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红海的海水盐度最高?

  【参考答案】

  (1)地处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而气温高蒸发旺盛。

  (2)周围陆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没有较大河流汇入。

  (3)海域狭长,仅有狭窄水道与外海相通,与外海海水交换不便。

  2.采用地理探究法进行教学有哪些意义?

  【参考答案】

  (1)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从地理现象中获取地理信息,加工和处理地理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3)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独立思考、提出假设、比较和类推思维,这些都是形成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辽宁省沈阳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例如,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因此一个地区的水文现象必然是地理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地貌是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的,受流水、冰川、海水、风、地下水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塑造出的地貌形态也各不相同,植物的生长则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图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再如,非洲的刚果盆地,由于地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加上地势低平,海洋气流可以深入大陆内部,因此形成了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由于降水丰沛,那里的地表水丰富,地表深受流水作用的影响,盆地内湿热的气候适宜多种树木的生长,形成了茂密的森林。热带雨林植被和气候、水文条件又影响土壤的发育,与刚果盆地纬度相当的东非高原则由地势较高,热量相对不足,加上气流以把人量的海洋水汽输送到高原上,因面形成的是热带疏林草原气候。气候要素的差异使东非高原与刚果盆地形成了不同的水文、生物、土壤条件和景观。

  

  

  可见各地自然地理环境都是由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教学中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

  (3)讲清楚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4)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答辩题目

  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2.你认为在地理课堂上进行提问,有什么注意事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生活实例导入法。请学生描述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并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回答思考:自然地理环境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描述?(地形、气候、植被等)。在学生回答之后进一步提问:这些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变化会对自然地理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课前准备的描述家乡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资料:天津地跨海河两岸,地处半湿润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明显,降水分配不均;河水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土壤多是第四纪沉积物发育而成的土壤,在农业生产上具有较高肥力;生长有大株落叶乔木,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野生动物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区,沿海河平原地区较少。

  【问题】材料通过哪些要素来描写我们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的?

  【学生回答】总结并回答。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前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二)表现

  1.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教师活动】展示“刚果盆地自然景观图”,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刚果盆地内的热带雨林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回答】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盆地地形,湿润的水汽能够从河口深入到盆地内部;几内亚暖流的影响。

  【合作探究】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讨论问题。

  【问题】如果刚果盆地的森林被大量砍伐,该地的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如果刚果盆地的森林被大量砍伐,首先影响非洲地区的生态平衡问题,使得森林资源减少,物种多样性将受到严重影响。其次,还会影响赤道两侧的气候,使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变得越加干旱。缺少森林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全球的气候也会发生变化。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同时由于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也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2.各地自然地理环境都是由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教师活动】展示“刚果盆地自然景观图”和“东非高原自然景观图”。

  【问题】为什么两地处于同一纬度,但景观却有如此之大的差别?

  【学生回答】东非高原地势较高,热量相对不足,加上气流难以把大量的海洋水汽输送到高原上,因而形成的是热带疏林草原气候。

  【教师总结】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都是由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环节三:巩固拓展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还有哪些现象能够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厄尔尼诺现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

  【板书设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概念

  二、具体表现

  1.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2.各地自然地理环境都是由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答辩题目解析】

  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很少,这里的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且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还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相反,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2.你认为在地理课堂上进行提问,有什么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

  我认为在地理课堂上进行提问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提问要有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一些区域特点时,教师可以讲述湖南人喜欢吃辣是由于天气原因,然后通过提问:“云、贵、广等地的人们也愿意吃辣,那么湖南和云贵广等地的气候有什么区别”,以启发引导学生。

  第二,问题要难易适中。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否则学生难以理解。比如,在学习“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时,如果直接向学生提问我国的粮食分布情况,学生难以作答,那么教师可以设计由易到难的问题,即“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主食一样吗”“为什么南北方的主食会有差异”“为什么南北方的粮食作物不同”,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回答。

  第三,科学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问题的提出必须是有层次的,是随着教学的进程而不断深入的。在最恰当的时候提问适宜的问题,才能显示提问的魅力、发挥提问的作用。

  第四,提问形式要多样,鼓励学生发问。地理教师提问时,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如单独提问、小组提问、讨论后提问、抢答、顺序不定的提问等互相结合。同时,地理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使学生养成爱思考、爱提问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湖北省武汉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人口的迁移

  2.内容: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人员。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博,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维持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的变化。

  

  读图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教学中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

  (3)试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

  (4)讲清楚人口迁移的影响。

  答辩题目

  1.新中国以后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人口的迁移的概念

  【设问】“民工潮”和“春运”等,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请学生阅读课文P8该部分的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什么是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应满足什么条件?

  (3)周围有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2)人口迁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①居住地的改变;

  ②改变居住地持续的时间(通常1年以上);

  ③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3)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都属于人口迁移。

  【展示图片】“大批卢旺达难民向国外迁移”,“涌至广东打工的人口”。

  设置疑问:以上两张图片中,第二张图片为什么不属于人口迁移?

  教师总结:人口流动是指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有往返的现象。

  2.人口的迁移的分类

  【教师讲解】人口迁移的分类。按地理范围分: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城市和农村互迁。

  活动一:国际人口迁移。

  【展示图片】教师出示图片“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阅读图片,并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2)国际人口迁移的两个阶段、迁移特点、迁出(入)地、迁移原因及其意义。

  活动二:国内人口迁移。

  【展示图片】出示图片“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阅读图片,并自学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国内人口迁移的阶段、迁移原因、迁移方式、迁移方向、迁移规模、迁移目的等。

  【承转】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现象很普遍。那么,人口迁移对我国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产生什么意义呢?

  3.人口迁移的影响

  【活动】阅读课本P9活动,回答问题。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环节三:小结作业

  研究性学习──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向国外移民?

  课下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材料进行分析: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向国外移民,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板书设计】

  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的概念

  二、人口的迁移的分类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答辩题目解析】

  1.新中国以后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

  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3)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全球变暖”的教学中,教材指出“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教师可对此提出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4)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故意设错,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纠正。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这样的命题,对此教师可设计“没有地球自转,地球就没有昼夜更替”的错误命题,让学生去判断正确与否,最后学生认识到地球没有自转也有昼夜更替,只不过是一年只有一次昼夜更替。

 

  相关链接: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面试成绩查询时间

  历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必背100题 下载>>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报名时间为9月3-6日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时间为11月2日

 

扫描/长按二维码可帮助考试通关
获取教师面试真题
获取教师精选资料
获取教师通关技巧
获取历年真题试卷

教师万题库 | 微信搜"万题库教师资格考试"

上一页  1 2 3 4 

  相关推荐:

  各地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成绩查询入口汇总

  2019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合格标准(笔试+面试)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 | 教师资格报名时间

  2010-2019年中小学教师资证考试真题及答案汇总

  各地2019年教师资格证认定时间及认定通知汇总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pdf下载热点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中学综合素质
共计380课时
讲义已上传
19856人在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550课时
讲义已上传
48797人在学
小学综合素质
共计118课时
讲义已上传
22020人在学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6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38639人在学
幼儿综合素质
共计399课时
讲义已上传
34431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教师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教师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关注教师资格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教师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