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化学《过滤》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 浙江省温州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过滤
2.内容:
实验4-2 取一张圆形滤纸,如图4-15所示折好并放入漏斗,
使之紧贴漏斗壁,并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用少量水润
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有气泡。
如图4-16所示,架好漏斗,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以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
取实验4-1中处理过的一杯液体,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做了不同程度处理的水,它们的清澈程度有什么差别?
讨论
1.上面的过滤实验中,有几个操作关键点?
2.你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
(2)教学过程中要有师生互动、课堂提问。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板书设计。
(4)试讲中涉及到的实验及其他教学用具用语言进行情景模拟即可。
答辩题目
1.除了过滤外,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有哪些,其中哪种方法的净化程度比较高?
2.过滤操作中,涉及到化学仪器有哪些?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教师呈现一杯从学校池塘里取出的水,请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这杯水显然是不干净的,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净化它?
【学生回答】可以用上节课讲过的明矾吸附净水。
【提出问题】用明矾吸附后的大颗粒物如何除去呢?
【学生回答】过滤。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过滤的操作步骤及有哪些注意事项。
(二)探究新知
【教师演示】取出一张圆形滤纸,将滤纸的折法演示给学生,并呈现出具体操作图示。
【学生操作】学生分小组按照教师演示的操作方法进行操作。
【教师演示】将折好的滤纸放入漏斗,使之紧贴漏斗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有气泡。
【教师讲解】强调将滤纸放入漏斗时,要使滤纸紧贴漏斗壁,并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
【教师演示】将漏斗架好,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以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
【教师讲解】强调漏斗的下端管口一定要紧靠烧杯内壁。
【教师演示】将盛有池塘水的烧杯,烧杯口紧贴玻璃棒,将液体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
【教师讲解】玻璃棒在这个操作中的作用是用来引流,玻璃棒的下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同时强调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贴玻璃棒,并且要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学生实验】学生动手进行过滤实验的操作。
【教师提问】过滤实验中,可以用“一贴二低三靠”来总结操作关键点,你能分别说出它们代表的是什么吗?
【合作探究】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教师总结】明确过滤操作的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提出问题】分析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原因?
【教师引导】可以从过滤操作的要求方面去思考。
【学生讨论】①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
②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
③盛放滤液的烧杯本身不干净等。
(三)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
将静置后的河水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过滤,请问: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图中实验装置还存在的两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回答】玻璃棒;引流;滤纸高于漏斗边缘;漏斗下端管口未紧靠烧杯内壁。
(四)小结作业
【师生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布置作业】思考可以利用什么物品来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板书设计】
过滤
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玻璃棒:引流
【答辩题目解析】
1.除了过滤外,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有哪些,其中哪种方法的净化程度比较高?
【参考答案】
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降、过滤、蒸馏等;其中蒸馏之后得到的水净化程度比较高,但蒸馏之后得到的水也还可能含有可溶性的杂质离子,可以通过沉淀的方式除去。
2.过滤操作中,涉及到化学仪器有哪些?
【参考答案】
过滤操作中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漏斗、烧杯、玻璃棒等;
其中属于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学生回答】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开始不断溶解,后来就不再溶解。
【教师引导】为什么不断加入糖之后,会出现不再溶解的现象?接下来就探究“饱和溶液”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5mL水,搅拌,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学生按照设置好的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
【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部分溶解。然后再加入15mL水,搅拌,未溶解的氯化钠继续溶解。
【教师引导】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学生按照设置好的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
【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钾,搅拌,硝酸钾部分溶解。
【教师引导】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实验】学生按照设置好的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
【学生回答】加热烧杯后,剩余固体全部溶解。再加入5g硝酸钾,也全部溶解。待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
【教师总结】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教师提问】请学生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对上述实验中溶液的状态试着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只有部分溶解,此时是饱和溶液。然后再加入15mL水,因为又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所以此时为不饱和溶液。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如何由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学生回答】①加入溶质;②降温。
【教师引导】如何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学生回答】①增加溶剂;②升温。
【教师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三)拓展提升
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 ).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 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
【答案】AC。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思考“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板书设计】
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3.转化
【答辩题目解析】
1.判断“不饱和溶液是不是一定是稀溶液?”
【参考答案】
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是不饱和溶液;0.2克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溶液很稀,但已经是饱和溶液。
所以,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要看实际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的多少。
2.用什么方法能够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参考答案】
1.加入固态的硝酸钾,使不饱和的硝酸钾变成饱和溶液;
2.降低温度,可以是其变成饱和溶液。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出示几种实验室常见物质,水、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铁等让学生观察瓶子标签。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常见这几种物质的标签,并找出标签上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①每个瓶子上面都有化学元素符号表示该种物质。
②除了化学元素符号还有数字。
③各个瓶子物质不同,化学元素符号和数字也都不同。
【教师引导】那么在这些标签中出现的化学元素符号和数字各自代表什么意思呢?组合起来又表示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今天的新内容,“化学式”。
(二)新课讲授
1.化学式
【提出问题】根据刚刚的观察,每种物质都用化学元素和数字非常简便的表示出来,请阅读教材内容以及根据大家的观察回答,什么叫做化学式?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教师讲授】比如刚才观察到的H2O、O2、CO2、Fe2O3等,这些都是化学式,能够为大家的化学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每一个化学式表示了一种物质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是不同的。
【教师引导】水的组成能否写成HO2?
【学生回答】不可以,每种物质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而且物质的组成是实验测得的,应该遵循实验事实。
2.化学式的意义
【提出问题】在H2O中,数字和元素符号各代表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①H2O代表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
②表示1个水分子;
③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
【提出问题】那如果写成2H2O呢?这又代表什么意思呢?2H2O中的两个2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合作探究】2H2O中,H2O前面2代表水分子的数目,而H2O中2代表1个水分子中包含2个氢原子,代表的是原子数目。
3.书写化学式注意事项
【教师引导】既然同学们都了解了化学式所代表的含义,而且也了解了使用化学式的好处,那么如何才能既快又准确的写出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呢?在书写化学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回答】在书写化学式时要知道该物质含有哪几种元素以及不同元素原子个数比。
【教师展示】出示几种物质的化学式(He、Fe、C、O2、H2)请同学根据这几种化学式总结归纳书写单质化学式需要注意的点。
【学生回答】①稀有气体,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②金属和固态非金属用元素符号表示。
③非金属气体用元素符号和气体中所含原子数表示,原子数标在右下角。
【教师展示】继续出示几种化合物化学式(CO、SO2、NaCl、KCl)。
【提出问题】观察这几个化学式,在书写化合物化学式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①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时,1省略不写。
②氧化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氧元素写在右方,另一种元素写在左方。
③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左边,非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右方。
【提出问题】那这些化学式又应该怎么读呢?
【学生回答】氯化钠、氯化钾、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读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名称时,读某化某,有时还要读出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
(三)巩固提高
教师读化学式或者元素符号,学生进行抢答。
习题:五氧化二氮,4个二氧化碳分子,7个氖原子,2N2代表的意义。
【学生板书】N2O5,4CO2,7Ne,2个氮气分子。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化学式的意义。
布置作业:这节课学习了化学式中包含的元素之间有不同的原子个数比,那这些元素是以怎样的原子个数比相结合而组成物质的呢?它们结合的规律是什么?
【答辩题目解析】
1.化学式的含义。
【参考答案】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或元素符号的组合表示物质名称和物质组成的式子。从这个定义中可以清晰地看到2点:(1)化学式要表达物质,这就要与物质的名称联系起来;(2)化学式表达物质组成,这就要求学生要在了解物质组成的基础上学习化学式,因此,了解物质名称和物质的组成,是构建化学式概念的基础。
2.请问你是如何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
【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是指导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宗旨和方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验室常见物质的标签,让学生观察,发现标签当中有不同的化学元素,而且其组成不同,代表的物质不同,从身边的物质引入新课,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化学式的定义,以及对生活带来的便利;之后以水分子为例,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合作思考,进一步理解水分子中化学元素符号和数字各自的含义,并且在巩固提高环节让学生继续说出化学式代表的意义,因此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另一方面,在认识化学式意义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等方式,也达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最后导入时候结合生活实际,同时结合教师的讲授,学生能够明白,一个化学式只能代表一种物质,这都是实验测得的,尊重科学实验,实事求是,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相关链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