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高中生物《标志重捕法》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广东省东莞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标志重捕法
2.内容:
活动目标:1.举例说出标志重捕法的程序。2.尝试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的数量。
设计实验:
(1)材料选择:塑料盆,盘,白色粉笔头,红墨水等
(2)具体实验步骤:
1.将若干个白色粉笔头放入塑料盆中。
2.从塑料盆中随机取30个粉笔头,放在盘中,并用红墨水染色。
3.把染色后的粉笔头重新放入盆中,并与未染色的粉笔头混合。
4.再从盆中随机逐个取20个粉笔头,数一数染过色的有多少。
5.利用数学知识估算盆中全部粉笔头的数量。
6.数一数全部的粉笔头数,与估算出的数量比一比,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3)总结与讨论:①是否必须第一次取30个,第二次取20个?②与同学交流你总结出的公式。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然后再放回到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来估算被调查种群的数量。这种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不断移位的动物的调查。例如,对某种鼠的种群数量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为M,第二次捕获数为n,其中被标志数为m,设该种群总数量为N,则N=n/m*M。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中要有情境设计;
(2)要有适当的提问环节;
(3)要有适当的板书。
答辩题目
1.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2.这节课你是怎么导入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什么是种群?(由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同种个体集合而成的称为种群。)
联系生活实际提问:一个池塘中所有大大小小的青鱼组成一个种群,一块草地上的所有的黄芪也组成一个种群,种群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特征呢?(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
设疑:怎样快速测算某一地区的动物的种群数量呢?引出课题。
(二)新课展开
1.实验原理及提出问题
播放人与自然中片段视频,提问:在视频中这些学者运用了一种方法了解了高原上狼群的大体生存数量,从而知道了高原上狼群的种群密度。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什么是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然后再放回到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来估算被调查种群的数量。标志重捕法常用于鸟类、哺乳动物及鱼类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继续设疑:在自然环境中,很多动物活动范围非常广,如何计算出种群数量呢?
2.做出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述问题有探究价值,接着引导学生作出大胆推测,做出假设: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为M,第二次捕获数为n,其中被标志数为m,设该种群总数量为N,则种群数量N=n/m*M。
3.制定实验方案
依照课前分组,小组讨论实验基本思路,教师巡视,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其他小组顺着该组同学设计思路继续推测实验预期结果。
教师进一步引导小组进一步讨论该实验的具体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用具和基本步骤。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教师重点强调标记后要随机抓取,抓取之前需将标记物与未标记物混合,设计重复实验。
4.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参考教材中的操作步骤,结合实验方案,分组动手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完成下面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叙述实验结果。
5.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分析讨论以下问题,并得出最终实验结论。
①每次抓取之前为什么要摇晃几下?为什么最好闭着眼睛抓?
(每次抓取之前要混合均匀,注意随机抓取,最好闭着眼睛抓,以避免误差。)
②哪些因素会造成实验的误差?
(选择的材料大小要一致且合适,以方便抓取:材料太大太小都不好,太大每次抓取数太少,太小计数太麻烦。质地要统一,摸抓时手感相同,以避免误差。要做重复实验,求平均值。注意细节问题,减少实验误差。)
6.表达交流
回到课前所提的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运用本节所学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对某种群数量调查中,假设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为M,第二次捕获数为n,其中被标志数为m,设该种群总数量为N,则该种群的数量N=n/m*M。)
(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将实验室恢复到原位。
作业: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并思考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的数量能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
种群是由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同种个体集合而成的,但组成种群后就出现了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包括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
2.这节课你是怎么导入的?
【参考答案】
我主要采用了温故知新的方式导入这节课。具体如下:首先简单复习种群的概念,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提问:一个池塘中所有大大小小的青鱼组成一个种群,一块草地上的所有的黄芪也组成一个种群……种群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特征呢?学生通过回答出种群数量、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继而进一步提问:怎样快速测算某一地区的动物的种群数量呢??顺势引入课题。
这样导入利于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并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激发他们想要亲身动手实验进行操作,从而顺利的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高中生物《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山东省青岛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2.内容: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本实验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建议两人一组合作完成。
目的要求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材料用具
小桶2个,分别标记甲、乙;两种不同颜色的彩球各20个,一种彩球标记D,另一种彩球标记d;记录用的纸和笔。
方法步骤
(1)在甲、乙两个小桶中放入两种彩球各10个。
(2)摇动两个小桶,使小桶内的彩球充分混合。
(3)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记下两个彩球的字母组合。
(4)将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
结果和结论
1.统计实验结果:彩球组合有几种?每种组合的数量是多少?计算彩球组合类型之间的数量比。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2.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求平均值。计算小球组合类型之间的数量比。
3.两个彩球的组合代表什么?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
1.将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他还能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吗?
2.将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结果相比较,你认为孟德尔的假说是否合理?
3.基本要求:
(1)要有板书;
(2)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3)试讲时间:十分钟。
答辩题目
1.分离定律的概念是什么?发生在什么时期?
2.说说你教学设计中的亮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回顾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提问:有没有哪位同学说一说孟德尔的假说内容?(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提出问题: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配子随机组合真的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现象吗?
学生作出假设: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顺势引出实验。
(二)新课教学
1.制订计划
给同学们准备两种颜色小球各20个,小桶两个。然后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
(1)两个小桶代表什么?D和d两种小球分别代表什么?(学生参照孟德尔杂交实验,回答问题,D、d两种小球代表雌雄配子,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2)如何保证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选择相同数目的小球。)
(3)如何确保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重复多次实验,保证实验次数。)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展示实验计划,教师注意强调抽取结束后需放回,方可进行再次抽取。共同总结出完善计划。
2.实施计划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实验。提醒学生保证随机性。
3.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后,同学回答以下问题:
(1)统计实验结果:彩球组合有几种?(DD、Dd、dd。)
(2)各组合的数量,他们之间的数量比是多少?(18:40:20,趋近于1:2:1。)
(3)两个彩球的组合代表什么?(子代个体的性状,显性:隐形=3:1。)
学生共同说出结论:实验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一致的。
4.表达交流:
(1)将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他还能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吗?(全班总的实验结果更加接近1:2:1;实验统计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正确分析实验的前提,如果只用10株,则易出现较大误差。)
(2)与模拟实验的结果相比,你认为孟德尔的假说是否合理?(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但证明某一假说的正确性,还需更多实验验证。)
(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
作业:思考孟德尔是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的。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分离定律的概念是什么?发生在什么时期?
【参考答案】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发生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后期。
2.说说你教学设计中的亮点。
【参考答案】
我在新课教学环节中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结合上节课的理论知识来理解这节课的实验过程和意义,比如我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在小球上标记D、d?两种小球分别代表什么?分别从两个桶中各抓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这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相当于什么过程?为什么要重复实验50~100次?通过问题帮助学生们理解实验中这些步骤的意义,以及让学生们通过回忆思考的方式找到答案,把这节课内容和上节课学习的理论课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便于学生真正理解这个模拟实验的意义。
高中生物《生物膜系统》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山东省聊城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生物膜系统
2.内容:
生物膜系统
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图3-9),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作用极为重要。首先,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二,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酶的参与,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第三,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如同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3.基本要求:
(1)情境创设。
(2)有提问环节。
(3)试讲时间为十分钟。
答辩题目
1.哪些细胞器不属于生物膜系统呢?
2.这节课你是怎么导入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在细胞中,哪些细胞结构是由膜构成,哪些不是?
(双层膜结构:叶绿体,线粒体,核膜;单层膜结构: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细胞膜;不具膜结构:中心体,核糖体。)
设疑:细胞器膜与细胞膜、核膜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讲解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展示图3-8,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这些膜结构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呢?
(在结构上,内质网膜可以直接与核膜、线粒体膜和细胞膜相连,也可以通过囊泡与高尔基体间接相连,高尔基体通过囊泡与核膜、线粒体膜和细胞膜相连。)
师生共同总结:生物膜系统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教师播放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的影像资料,进一步提问: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分泌蛋白为什么不能直接运输到细胞膜外,而必须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得转运呢?
(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到进一步加工。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囊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囊泡里,囊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教师总结: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所以能够相互融合,细胞内各种结构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彼此协调配合。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上的内容分析,总结生物膜系统的重要作用。
(第一,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二,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第三,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如同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膜和细胞膜在如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三)巩固新知
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膜的组成成分可以从内质网膜转移到高尔基体膜,再转移到细胞膜。
B.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
C.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D.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作业:课后预习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哪些细胞器不属于生物膜系统呢?
【参考答案】
核糖体和中心体不具备膜结构,因此不属于生物膜系统。
2.这节课你是怎么导入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上节课学生刚学过细胞器的结构,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同时为本节课中将要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具体导入如下:
教师提问:在细胞中,哪些细胞结构是由膜构成,哪些不是?
(双层膜结构:叶绿体,线粒体,核膜;单层膜结构: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细胞膜;不具膜结构:中心体,核糖体。)继而过渡到本节所学。
相关链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