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教师资格考试 > 教师面试 > 正文

2020下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来源:考试吧 2021-4-22 16:02:04 要考试,上考试吧! 教师资格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了“2020下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等信息,请访问考试吧教师资格考试网。

  唐雎不辱使命

  1.题目:《唐雎不辱使命》

  2.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完《唐雎不辱使命》,请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

  下列文言虚词(也、哉、乎、矣)表示什么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字?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3.基本要求:

  (1)要读句子,并且注意读音和停顿;

  (2)结合语境,明确答案;

  (3)要有板书。

  参考解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谁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呢(《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

  过渡:那接下来我们看看课后习题,来掌握本节课的几个重点的文言文虚词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后习题的八个句子,指名学生阅读,适当点拨指导读音及断句。

  2.学生翻译这几个文言文语句。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人分别了一些时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这么晚才了解到呢!

  (4)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泯然众人矣。——完全成为普通人了。

  同学们已经能够将句子翻译完美了,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句的虚词表示的是什么语气和意思吧。

  (三)抓住重点,体会语气

  小组讨论8分钟,先朗读,再翻译,按照翻译再体会情感,读出句子所要表达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也”是表示判断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不翻译出来。

  要求学生按照这种语气来朗读。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哉”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这里表示反问;“哉”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呀”。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4)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你今天都掌握了哪些文言虚词呀?试着再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课后寻找这些文言虚词的其他意思和出处,下堂课来交流。

  【板书设计】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内容: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 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日“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 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 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选段;

  (2)设置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先生的思想性格;

  (3)适当的板书设计;

  (4) 10分钟内完成试讲。

  参考解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起鲁迅先生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少年闰土》这篇文章,在文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伙伴和童年生活的怀念和追忆。对于自己的童年,人们总是有着无限的感慨与怀念,鲁迅先生也不例外,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作者对童年私塾生活的回忆,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从百草园走向三味书屋。【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引导学生仔细思考回忆了三味书屋中的哪些事情?

  明确:通读课文可以得知,作者回忆了入学时的场景和自己的先生。

  (三)深入研读

  1.作者为什么回忆了自己入学时的场景?

  明确:作者从自家的百草园来到了三味书屋,这对作者而言是一个记忆深刻的场景。他从无拘无束的乐园走入严肃凝重的学堂,而这一切都是从作者入学这一天开始的,所以作者对这一天的场景记得尤为深刻。

  2.作者笔下的先生是什么样的?这部分内容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作者笔下的先生是一个和蔼又有点严肃的老人,高而瘦,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文中运用了外貌描写详细地刻画了先生的模样,同时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部分展现了先生严肃的性格。【板书:外貌、语言】

  3.小组讨论:从作者的描述中,你能感受到先生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作者第一次拜见先生时的场景及作者对先生样貌的描写,展现了先生和蔼可亲的。在文中作者直接表明了先生的品格,方正、质朴、博学。通过作者向先生提问受到训斥这件小事,表现了先生严厉的性格。在后来不断督促作者学习,为作者增加课业则反映了先生治学时的严谨与认真。【板书:方正、质朴、博学、和蔼、严厉、认真】

  4.从作者的回忆中,你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追忆之情,怀念童年时在百草园游戏的欢乐和在三味书屋学习知识的乐趣;同时,通过对先生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敬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

  鲁迅先生饱含真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美好生活,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抒发了自己对童年的眷念之情,为我们传递了些许温馨。回忆一下你在童年时期的趣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五)小结作业

  小结:文章通过回忆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几件小事,运用了外貌和动作等多种描写方式,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先生”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追忆之情。

  作业:把课上分享的童年趣事拓展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略

  望岳

  1.题目:《望岳》

  2.内容: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基本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带领学生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1.欣赏《泰山》相关视频

  2.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相关资料。

  3.介绍文体。

  (二)朗读指导,新课教学

  1.朗读课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气势。

  (1)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歌的方法。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板书:远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板书:近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板书:凝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板书:愿望)

  (四)进入研读,探究情感

  1。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五)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学生思考讨论。

  (六)作业小结

  1.小结: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作业:背诵并默写《望岳》并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板书设计】 略

  醉翁亭记

  1.题目:醉翁亭记

  2.内容: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基本要求:

  (1)点明作者借醉山水所抒发的感情;

  (2)赏析本文骈散结合的艺术特点;

  (3)要有适当的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我们之前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游览一番。现在,请一位学生带领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词汇,分享你学习实词、虚词词汇的方法。【板书标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配乐),巩固文言字词的掌握程度。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游览路线?”

  明确: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板书: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三)深入研读

  1.多媒体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提问: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

  明确: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板书: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2.小组讨论,本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展现了如此美好的风光,作者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呢?结合《岳阳楼记》学习的骈文特点。

  明确: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控驭自如,出语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与《岳阳楼记》不同的是,本文运用骈句,除了句中自对、两两相对外,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21个“也”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3.学生自由读,提问:如果用两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

  明确:醉、乐。

  4.从文中勾画出写“醉”“乐”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乐”些什么?

  明确: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板书:与民同乐、积极乐观】

  (四)拓展延伸

  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你从中有何感悟?

  明确: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五)小结作业

  小结: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作业: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题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内容: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基本要求:

  (1)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品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底天下寒士俱欢颜”;

  (3)设置合适的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终于有了用茅屋搭建的栖身之所,可老天却偏要和他作对,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诗歌,解决字词。

  2.教师范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和停顿。

  (三)深入研读

  1.用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思考问题:诗歌写了作者怎样的遭遇?试着为每一个遭遇拟写一个小标题。

  小标题: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屋凉被冷、屋破漏雨、长夜未眠。

  2.作者“独自叹息”,他在叹息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深陷郁闷,却想到全天下的寒士,这是一种豪情更是一种担当。

  4.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四)拓展延伸

  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五)小结作业

  将本文改写为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略

  论语十二章

  题目:论语十二章

  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基本要求

  1.要有板书

  2.试讲10分钟左右

  3.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4.讲解文本中体现的学习方法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及南京庙图片,提问学生:这三个地方是关于同一个人的庙宇,这个人是谁?(孔子)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孔子为什么如此受人尊敬?(他是伟大的教育家)第三次提问:关于育人方面,他有哪些著作?他又有哪些重要的教育理念?请学生结合预习内容加以简述,并引出课题。

  2.用PPT出示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请学生结合注释学习字词,理清文章大意。

  2.重点讲解下列加粗字词的发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教师将下列问题用PPT出示文本,请学生结合整句大意,翻译句中的加点字词,并提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时:按时。此处为名词作状语;习:温习、复习;说:通假字,通“悦”,喜悦;愠:含怒,生气;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知识。故、新为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

  2.请学生自行思考,此三则反映了孔子理念中对哪些方面的建议?

  (人格修养及学习方面)

  3.请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找出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并讨论:学习方法强调了什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复习和独立思考)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此三则对我们现在的学习是否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学习措施。

  (五)小结作业

  小结:本文主要讲解了孔子理念中关于什么的建议?

  作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找《论语》的剩余篇章,看看你还能找到关于学习的哪些建议,明天上课分享。

  板书设计: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段

  1.题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品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段的语言。

  2.内容: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节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基本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段。

  (2)活动设计有助于学生品味语言。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4)试讲10分钟左右。

  参考解析: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之前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描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那么百草园里究竟是何如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

  二、初读文段,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文段,学生认真听。之后,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名读课文,并给予反馈评价。

  2.通过提问:文段中,百草园中有哪些景物?明确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木莲藤缠、覆盆子。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请学生朗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句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句二: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句三: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请学生分析句中是如何来描写景物的?

  明确“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教师出示珊瑚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景物。

  3.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覆盆子还像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相结合、拟人、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景物,表达了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学生配乐朗读文段,品味语言的美妙。

  五、巩固小结

  学生总结本课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可在平时的写作中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润色语言。

  六、布置作业

  选一个喜欢的植物,运用文段中的手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略

  大自然的语言

  1.题目∶八年级《大自然的语言》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引导:春夏秋冬,斗转星移,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提问: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因素有哪些?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2.提问:“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用作比较来说明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

  3.提问:阅读文中句子“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思考句中的“约”能否删除?为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指导学生齐读该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提问:研究物候学的五个好处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明确∶不能。“首先”“对于”“还能够利用”“也能够利月“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6.再次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有什么变化?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六、布置作业,提升认知

  查阅资料去进一步了解物候现象,下次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略

  藤野先生

  1.题目:八年级《藤野先生》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体会藤野先生的品质;

  (3)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小组活动;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引导: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同学们,你们对哪位老师印象深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去看一看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提问:作者眼中的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高度概括。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赏析句子1: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1.提问∶从添改讲义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的哪种品质,为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从头到末”“都用”“不但……连”这些词语直接表明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品质。

  2.多媒体出示关于藤野先生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品质。

  赏析句子2: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定位置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画。

  3.提问:作者从哪个方面描写藤野先生纠正解剖图这件事的?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的哪种品质?

  明确:借助语言描写,鲁迅先生向我们呈现了一位严格的老师。这位老师严格、严谨但是不严厉。“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这种平实的话语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的认真,他没有讲大道理也不必讲大道理,他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指导学生,也是用自己对治学的尊重在影响学生。

  4.提问: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办呢?

  要求:引导学生联想,思考并回答,教师指导点评。

  5.提问︰作者通过简单的几件事描写了藤野先生的品质,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对老师的尊重,浓厚的师生情。

  6.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尊重学生的品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说一说你遇到的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六、布置作业,提升认知

  1.除了《藤野先生》,还有哪些文章记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缘由,查阅相关资料,班内分享。

  ⒉联系实际生活说一说鲁迅的人生选择带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略

  紫藤萝瀑布

  1.题目:七年级《紫藤萝瀑布》片段教学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紫藤萝对生命的赞美;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引导: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面对一株盛开的紫藤萝,女作家宗璞从中感悟到什么样的生活哲理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提问: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高度概括。

  明确: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领悟了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文章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

  2提问: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紫藤萝瀑布?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学习分析重点句子:“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在不停地生长。”“花儿一串挨着一串,……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浪漫情趣。

  3.提问:“它依傍着一株枯槐爬得很高……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对比方法,作者通过花的由哀而盛,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况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

  4.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里的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老师总结:象征着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5.提问:结尾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与开篇相照应,“不觉加快了脚步”暗示作者被花感动,迈出了人生坚定的脚步。

  6.全班齐读课文,体会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要热爱、珍爱生命。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引导:搜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文,与同学交流一下?

  明确: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六、布置作业,提升认知

  搜集宗璞的其他的作品,下次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略

  使至塞上

  1.题目:八年级《使至塞上》片段教学

  2.内容: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孤独、寂寞、悲伤之情;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PPT出示相关诗句,朗读诗歌名句,学生说出他们的相同点。顺势导入《使至塞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节奏。

  3.学生自行解决生字词,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赏析句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提问: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诗人是作为使者身份去居延慰问边关守军,轻车简从,也可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寂,奠定了情感基调。

  (2)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提问: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①提问:颈联写出了边塞的什么特点?你认为它写得好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老师总结:写出了边塞的荒凉及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②提问: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小组讨论,老师总结: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

  (4)赏析: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提问:尾联交代了什么内容?情感上有什么变化?

  尾联与首联呼应,运用叙事,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边关战士的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六、布置作业,提升认知

  搜集王维的其他的作品,下次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略

  苏州园林

  1.题目:八年级《苏州园林》片段教学

  2.内容: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

  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苏州园林的特征;

  (3)分析文中文中的说明方法;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一、图片导入,引出课题

  展示西方园林的图片,引导东方园林特色,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提问: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老师总结: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建筑。

  2.引导:阅读第二自然说说本段的说明顺序。

  同桌间讨论,老师总结: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3.提问:“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提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师生共同讨论。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

  5.提问:“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的

  明确: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景象,生机盎然,沁人心脾。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多媒体出示国内著名建筑及其设计理念,说一说,观看之后你的感受。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六、布置作业,提升认知

  观察本地建筑,写一则观察日记,下次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略

  济南的冬天

  1.题目:七年级《济南的冬天》片段教学

  2.内容: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指导学生品味语句,感悟作者的情感;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通过描写济南的山和水来呈现济南的冬天。那么,下着点儿小雪的山在作者笔下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再度文段,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文段。教师点学生朗读,教师评价反馈。

  2、提问:如果这是一幅图,你能你一个名称吗?

  三、精读文段,深入分析

  师:薄雪覆盖下的山是怎样一番景色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写下感受。之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分享感受。

  1、提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的?

  明确: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顺序来描写。

  2、提问:描写山上的景色,作者写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矮松。矮松青黑,树尖顶着白雪。

  3、提问: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体现这一特点。

  4、提问:文段中还有运用比喻的语句吗?

  学生回答:“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把雪后的山坡比作带着水纹的花衣。

  5、提问:“害了羞”怎么理解?

  明确: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照到微黄阳光的薄雪拟人化,突出了雪色的娇美,也显出了小山的秀丽。

  6、配乐朗读,感受下点儿小雪的小山的秀丽。

  7、提问:最后,作者说到,“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有何用意?

  小组讨论,老师总结:一方面说明了济南小山的秀气,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小山的喜爱之情。

  11、再次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小山的喜爱。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家乡的山下雪后的景象,教师评价反馈。

  五、归纳小结

  学生总结本课收获,教师补充。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略

  天净沙秋思

  1.题目:七年级《天净沙秋思》片段教学

  2.内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小令,理清文意;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秋思”;

  (3)合理的板书设计。

  参考解析:

  一、主题导入,奠定基调

  用余光中的《乡愁》导入,顺势引出题目《天净沙·秋思》

  二、初读元曲,整体感知

  1、了解元曲题材和作者生平。

  2、学生齐读,注意重音,读出感情,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3、学生配乐读,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三、研读句子,体会情感

  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共同学习。

  1、提问:这首小令前兰句十八个字,写了哪几种景物?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2、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引导学生思考,老师总结:一字一词,一字一景,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3、有感情地朗读小令。

  4、提问:最后“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分组探讨,教师适当总结。

  5、提问: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分组讨论,老师总结: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6、教师指导朗读,重点抓住上述九种景物感受作者此时的情感。

  7、提问: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老师总结:作者运用传统的情景交融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四、拓展巩固

  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为诗歌设计插图,并展开交流探讨,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之情。

  五、总结收获

  《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六、布置作业

  积累关于“乡愁”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略

  更多2020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1. 唐雎不辱使命

  2.藤野先生

  3.天净沙秋思

  4.乡愁

  5.木桐花开爱莲说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望岳

  8.孔乙己

  9.醉翁亭记全篇

  10.故乡

  11.江城子密州出猎

  12.记叙文写作

  13.《论语十二章》中的论语三则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扫描/长按二维码可帮助考试学习
获取教师考试动态
获取教师模拟试题
获取教师考试技巧
获取历年真题试卷

万题库下载 | 微信搜"万题库教师资格考试"

  相关推荐:

  2021教师资格报名时间及入口教师资格考试时间教师资格考试费用

  教师资格考试报名入口及官方网站各地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条件

  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真题及答案汇总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

0
收藏该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中学综合素质
共计380课时
讲义已上传
19856人在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550课时
讲义已上传
48797人在学
小学综合素质
共计118课时
讲义已上传
22020人在学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6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38639人在学
幼儿综合素质
共计399课时
讲义已上传
34431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教师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教师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关注教师资格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教师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