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上午】
藤野先生
1.题目:八年级《藤野先生》片段教学
2.内容: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体会藤野先生的品质;
(3)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小组活动;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试题解析】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引导: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在我们的生命中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同学们,你们对哪位老师印象深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去看一看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提问:作者眼中的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高度概括。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赏析句子1: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1.提问∶从添改讲义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的哪种品质,为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从头到末”“都用”“不但……连”这些词语直接表明藤野先生认真负责的品质。
2.多媒体出示关于藤野先生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品质。
赏析句子2: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定位置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画。
3.提问:作者从哪个方面描写藤野先生纠正解剖图这件事的?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的哪种品质?
明确:借助语言描写,鲁迅先生向我们呈现了一位严格的老师。这位老师严格、严谨但是不严厉。“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这种平实的话语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的认真,他没有讲大道理也不必讲大道理,他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指导学生,也是用自己对治学的尊重在影响学生。
4.提问: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办呢?
要求:引导学生联想,思考并回答,教师指导点评。
5.提问︰作者通过简单的几件事描写了藤野先生的品质,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对老师的尊重,浓厚的师生情。
6.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尊重学生的品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说一说你遇到的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六、布置作业,提升认知
1.除了《藤野先生》,还有哪些文章记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缘由,查阅相关资料,班内分享。
⒉联系实际生活说一说鲁迅的人生选择带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略
1.题目:《陋室铭》
2.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引导学生理解“陋室不陋”;
(3)合理的板书设计。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得知文人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强迫他在半年内搬了三次家,最后住进了仅能容纳一桌一椅一床的陋室。如果是你们,你们会怎么办呢?这位文人他写了篇文章刻在自己门前的石碑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立于房门之前的文章《陋室铭》。
(二)整体感知
1。反复吟诵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音,读出节奏,教师指导。
2。自由读课文,疏通文意,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三)研读赏析
1。细读课文,理清内容。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三句,思考讨论: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为何要在开头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呢?(学生讨论并积极发言。)
明确: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开头以比喻起兴,以虚(山水)衬实(陋室主人),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这几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即“陋室”不“陋”。“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朗读后六句进一步探究作者写作的文章内容:课文哪里能够说明陋室不陋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
明确: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作者通过描写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品读课文,掌握写法
学生思考:作者在表达感情的时候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3。朗读文本,体会情感
集体朗读课文,体会升华情感。
(四)课堂小结
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话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布置作业
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心里话,畅谈感受。
【板书设计】略
1.题目:《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原文: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她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子看家。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长毛笑道:“那么,这东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埔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象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基本要求:
(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2)品析“阿长”的任务形象
(3)试讲约10分钟
[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重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谈论法和情境感受法提升对于课文深层次理解的能力和感受作
者所传递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于过去身边亲近的人“阿长”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
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和分析,总结欲扬先抑的特点和使用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于过去身边亲近的人“阿长”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情境表演法、多媒体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老师为大家播放一段著名演员姚 晨在《朗读者》上的朗诵片段,大家
来聆听。
音频就到这里,相信同学们都被这真挚的语言片段所感染,那么故事是怎么进展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
(二)整体感知,进入情境
1.大声朗读课文,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圈画,并借助工具书自主完成,教师着重强调“憎
恶”。
2.默读课文,尝试概述作者对于阿长,主要描写了哪几件事情,用简炼的文字概括。
教师明确:名字来源、睡相丑陋、规矩繁琐、购买山海经》>。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小组探究活动,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1)通过这四件事情,能够感受到阿长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物形象?
(2)结合这四件事情的叙事顺序,再感受全文,作者对于阿长发生了什么样的态度转变,
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
小组反馈:
A.粗俗,渴望平安,善良。
B.从不满到厌恶到感激,作用是鲜明区别。
教师明确:
A.粗俗、迷信、不幸、善良淳朴,渴望一生平安的农村妇女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于典型
环境下典型人物描写的高超技艺。
B.从对于阿长的不满到厌恶,到购买《山海经》后的感激,再到最后的怀念与敬佩,从
感性的表面的抑,到理性的深刻的扬,这种写作手法叫欲扬先抑,对于写作中构思故事和塑
造人物形象都能形成一种冲击感,加强写作效果,大家以后要在写作中多加利用,让你们的文章更加有张力。
(四)活动深化,总结课堂
总结本节课堂内容,采取系统归纳法和情感深化法相结合的原则。
(五)课后作业
为课文情节绘制几幅小插画。
【板书设计】略
1.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片段教学
2.内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李白失意时有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刘禹锡有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当你们面对挫折、失意的时候怎么办?世界著名俄国诗人普希金将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人生态度。(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思考问题: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该诗用劝说且亲切和蔼的口吻告诉人们,生活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人生挫折时要镇静,要相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表达了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过渡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文,思考回答以下问题,通过圈点勾画,细细品味诗中的含义。)
(三)深入研读
1.如何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这句话,为什么是欺骗呢?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他自身遭遇的经历。俄国沙皇专制扼杀了正义,革命也被镇压,人们认为只要去努力肯定会获得光明、成功,但人生经历着苦难,生活遭遇着困苦不幸,这是生活对热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
2.作者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又说“须要镇静”,镇静是“忍让、妥协”,那就是消极,懦夫,这两种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面对生活的“欺骗”,我们必须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对,同时,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等待时机的成熟。是为了养精蓄锐,所以并非忍让、妥协。所以这是人生的睿智。对于诗人而言,当时沙皇专制统治很严酷,革命势力一时不能与之抗衡,唯有善于忍耐,保存实力,当时机成熟,定当势如破竹,与黑暗作斗争,这是诗人热爱生活、乐于革命的永恒追求)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过去的疼痛将会成为人生的回忆,生活的真谛在于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在逆境中成长磨砺,才能锻炼真正的勇士,才能铸就精彩的人生,在过去中获得成长和蜕变是告别过去的最好方式。多么真实地记载着,又多么亲切地回馈给我们。)
4.这首诗成为激励人们的座右铭,它的写作语言有何特点?
(诗人用劝告的口吻,平等的娓娓的语气道来,情真意切的语调,诗人似乎与你亲密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这首诗诠释的人生态度是我们每个人所要学习的,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启示?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当发现生活残酷的真相,我们依然热爱由衷。生活就是一场竞技场,我们在其中历经了考验和磨砺,兴许有疼痛有欢乐。疼痛的那些我们往往不要记恨,我们要沉重冷静,永葆对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和未来抱有期待,才能铸就精彩开朗的人生。)
(五)小结作业
1.总结:学习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相信大家对诗人身处困境乐观积极的心态所感染,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敢于接受风雨的洗礼,对生活持有热爱,活出精彩的人生。
2.作业:课下搜集相关诗歌中的励志名言,形成资料库,下节课课前教师挑选其中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略
1.题目:爱莲说
2.内容: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基本要求:
(1)点明本文的写作手法。
(2)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3)根据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
答辩题目:1.请说一说你是如何突破本堂课的教学重点的?
2.结合本堂课,谈一谈你认为如何才能增强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2.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通课文,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有独特见解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根据注解翻译一下大致内容。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板书设计】略
……
5.说和做
6.夜雨寄北
7.植树的牧羊人
8.阿长与山海经
9.观沧海
10.陋室铭
11.爱莲说
12.猫
13.台阶
【5月15日下午】
1.题目:七年级《诫子书》片段教学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教诲与无限期望;
(4)配合教学适当板书。
1.题目:七年级《观沧海》片段教学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认识诗人的诗歌风格,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3)配合教学适当板书。
相关推荐:
2021上半年教师资格面试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 ※ 教师资格认定时间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