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I部分选择题 |
第 2 页:第Ⅱ部分非选择题 |
第 3 页:参考答案及解析 |
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全真模拟试卷
教育学(A级) (一)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
A.教育影响
B.教育目的
C.教育属性
D.教育功能
2.教育目标一般分为三大类,即包括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 )
A.思想领域
B.心理领域
C.情意领域
D.审美领域
3.教师的能力结构除了教育预见能力、教育传导能力外,还有( )
A.操纵学生的能力
B.教育过程的控制能力
C.驾驭教材的能力
D.与学生沟通交往的能力
4.下列不属于教师劳动特点的是( )
A.独特的创造性
B.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C.科学性和艺术性
D.极强的功利性
5.针对学生进入性成熟的过渡期带来的特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 )
A.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
B.生理知识和性的教育
C.有利于培养集体荣誉感的竞赛活动
D.有利于相互理解的教育环境和关系的创设
6.教师对学生的情感,首先表现在它的( )
A.社会性
B.普遍性
C.稳定性
D.和谐性
7.师生问感情关系表现为课堂气氛淡漠,这属于师生关系类型中的( )
A.对立型
B.依赖型
C.自由放任型
D.民主型
8.学校为当地承担筹集教育资金的任务,这体现了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 )
A.协调功能
B.宣传功能
C.服务功能
D.经济功能
9.教育学就是研究什么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
A.教育事实
B.教育原则
C.教育内容
D.教育过程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关系的是( )
A.转换关系
B.渗透关系
C.递进关系
D.互补关系
11.下列哪一项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材
D.教学设计
12.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指导书
13.下列哪一项可以为教师提供明显的教学方向,提供选择教材、教法及教具的依据,也提供了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 )
A.教学目标
B.教学策略
C.教学计划
D.教学设计
14.以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为基本出发点,以儿童的某些基本动机作为教学组织的中心的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15.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6.课堂学习管理的心理依据是( )
A.了解学生的需要
B.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C.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D.建立教室常规
17.搞好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前提是( )
A.制订计划,做好准备
B.了解学情
C.实施指导
D.反馈控制
18.素质教育是教育“全员”性与“全面”性的统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每一个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素质教育特点的( )
A.整体性
B.基础性
C.内化性
D.综合性
19.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
A.导向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连贯性原则
20.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
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包括( )
A.体育
B.智育
C.德育
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22.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 ( )
A.特殊的复杂性
B.强烈的示范性
C.显效的长期性
D.劳动量的隐含性
E.劳动的协作性
23.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包括 ( )
A.父母的表率作用
B.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C.父母的文化修养
D.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E.父母的职业类别
24.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是( )
A.课时分配
B.学科顺序
C.学年编制
D.学科设置
E.学周安排
25.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 )
A.了解学生的需要
B.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C.建立学生良好的同伴关系
D.建立教室常规
E.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