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I部分选择题 |
第 2 页:第Ⅱ部分非选择题 |
第 3 页:参考答案及解析 |
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全真模拟试卷
教育学(A级) (四)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情境与什么的结合,可以把师范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 )
A.实践
B.教育
C.原理
D.理论
2.人口增长率影响( )
A.教育质量
B.教育内容
C.教育目的
D.教育过程
3.下列关于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正确的是( )
A.先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后发展形象思维
B.先发展意义记忆,后发展机械记忆
C.先发展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后发展认知能力
D.先有高兴、恐惧等一般情感,后有理智感、道德感
4.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除了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外,还包括( )
A.经济社会化
B.文化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心理社会化
5.教师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除了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灌输和改造外,还要( )
A.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B.解决人的心理问题
C.解决人的价值观问题
D.解决人的人生方向问题
6.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下列哪一方面( )
A.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
B.因材施教上
C.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D.多媒体教学上
7.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之一是情绪活动表现很强烈,他们易于( )
A.激动
B.表现沉着
C.冷静
D.表现稳重
8.针对初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的特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 )
A.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
B.生理知识和性的教育
C.有利于培养集体荣誉感的竞赛活动
D.有利于相互理解的教育环境和关系的创设
9.性格评价的标准是该社会的哪一种标准( )
A.文化
B.政治
C.经济
D.道德
10.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有认知方面的,也有( )
A.思想方面的
B.情感方面的
C.道德方面的
D.精神方面的
11.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设计
D.教学方法
12.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要素是( )
A.教学媒体
B.教学评价
C.教学目标
D.教学策略,
13.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14.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15.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
16.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实验来说明和印证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称为( )
A.讲授法
B.实验法
C.参观法
D.演示法
17.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易于被学生接受,是下列哪种学习方法指导方式的优点( )
A.系统传授式
B.学科渗透式
C.学习诊断式
D.经验交流式
18.下列哪一项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对人的品德作出评价的客观依据(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9.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回的话反映了德育的( )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20.中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学校和家庭联系的方式有( )
A.互相访问
B.通讯联系
C.召开家长会
D.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
E.举办家长学校
2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主要表现是( )
A.递进关系
B.适应关系
C.制约关系
D.互补关系
E.转换关系
23.教学策略可以分为( )
A.认知发展策略
B.概念形成策略
C.自我管理策略
D.直接教学
E.随机管理策略
24.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包括( )
A.了解学情
B.制订计划,做好准备
C.实施指导
D.反馈控制
E.指导评估
25.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包括( )
A.克己奉公,助人为乐
B.积极进取,勇于竞争
C.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D.锐意改革,开拓创新
E.艰苦奋斗,厉行节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