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I部分选择题 |
第 2 页:第Ⅱ部分非选择题 |
第 3 页:答案: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改错题 |
第 4 页:答案: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
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考前密押试卷
教育学(A级) (二)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指的是( )
A.教育者
B.教育影响
C.受教育者
D.管理者
2.古代教育是以使用青铜器、铁器和什么为标志的古代社会的教育( )
A.陶器
B.手工工具
C.玉器
D.现代化技术
3.依据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各种教育大纲中,这属于( )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单元目标
4.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作掩护,指的是( )
A.非权势
B.积极相待
C.真诚
D.交往技能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教师哪一方面的角色( )
A.被攻击的对象角色
B.研究者角色
C.父母角色
D.榜样角色
6.师生间的相互态度表现为教师以领导者自居,学生采取服从态度。这属于师生关系类型中的( )
A.对立型
B.依赖型
C.自由放任型
D.民主型
7.在处理与外部的关系上,对学生有明显的监护作用,关心学生,能保护集体的利益,常有“护犊,,现象。这属于教师的人格态型中的( )
A.父母态
B.成人态
C.儿童态
D.老年态
8.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觉表现为两种。一是教师与所教班组集体的关系知觉,二是( )
A.教师与所教年级的关系知觉
B.教师与某个学生个体的关系知觉
C.教师与所教学科的关系知觉
D.教师与优秀学生的关系知觉 ‘
9.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哪一种功能是指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和自我意识,并把教育的发展真正当作与社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置于应有的重要地位( )
A.教育功能
B.宣传功能
C.服务功能
D.协调功能
10.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哪一种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
A.自我教育
B.学校教育
C.他人教育
D.父母教育
11.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是( )
A.课程结构
B.必修课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12.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是( )
A.必修课
B.选修课
C.活动课
D.社会活动
13.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是( )
A.相关课程
B.核心课程
C.融合课程
D.广域课稗
14.下列哪一项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导班集体的情绪状态( )
A.学校气氛
B.家庭气氛
C.课堂气氛
D.上课气氛
15.日本广岛大学教授冈德雄把课堂上积极的气氛称为( )
A.消极的气氛
B.防卫型气氛
C.抵制型气氛
D.支持型气氛
16.课堂中的三类力量是积极力量、消极力量和( )
A.中性力量
B.敌视力量
C.团结力量
D.斗争力量
17.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这是( )
A.道尔顿制
B.班级上课制
C.小班教学制
D.大班教学制
18.根据教学的任务,课可以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和( )
A.讲授课
B.演示课
C.练习课
D.检查课
19.在知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领会和理解,这是知识学习过程的( )
A.选择阶段
B.领会阶段
C.保持阶段
D.应用阶段
20.人的整体素质赖以生成的基础是( )
A.生理素质
B.心理素质
C.文化素质
D.交往素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下列属于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的是( )
A.对立型
B.依赖型
C.专制型
D.自由放任型
E.民主型
22.加拿大学者柏恩博士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一般有PAC三态,即( )
A.青少年态
B.老年态
C.父母态
D.成人态
E.儿童态
23.在当代出现了哪几种课程形式(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核心课程
E.活动课程
24.隐性课程又称( )
A.公开课程
B.官方课程
C.非正武课程
D.潜在课程
E.隐蔽课程
25.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可以分为( )
A.单一课
B.讲授课
C.演示课
D.练习课
E.复习课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