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I部分选择题 |
第 2 页:第Ⅱ部分非选择题 |
第 3 页:答案: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改错题 |
第 4 页:答案: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
三、判断改错题
26.(P82)√
27.(P221)×改正: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
28.(P243)×改正: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
29.(P273)√
四、简答题
30.(P105~106)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
(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31.(P296-297)
(1)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2)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4)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5)研究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教学过程规律,融合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形成教学个性风格,使学生在整体优化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32.(P310)首先,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其次,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再次,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最后,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论述题
33.(P327∽331)
(1)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
①要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学习活动的完整性,要求既要全面安排各学科的学习活动,又要适当安排活动课程各方面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以直接经验及现实问题为主要内容,只占少量时间,因而是中小学学习活动的辅助部分。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各具有独特作用,彼此不可代替。应使两者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从而发挥中小学课程的整体功能。
②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
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决定了活动的多样性,多样的学习活动之间又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是指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不同类型活动点的横向联系,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要保证这种“横向联系”。
③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心理活动的统一
在中小学各科学习活动中,贯穿着学生的一般心理活动,即意向活动与认识活动。各学科的学习活动又具有自己的个性。课程内部的学习活动方式要反映学科学习的特殊心理活动和一般心理活动,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④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活动的程序性反映了学习活动纵向发展的内部联系,这是不可违背的。但是,活动的发展还需反映学生认识发展特别是技能与熟练形成的特点。基本技能的形成、动作自动化的完成需要多次强化和反复练习,因此,学习活动的安排又须具有连续性。所谓话动的连续性是在活动的纵向发展中连续重复安排主要的活动项目。
(2)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
学习活动总量是一个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主干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学习时问及所完成的全部学习量。所谓学习量是学生所学习的一切问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总和。学习活动总量的确定和分配要依据一定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①要保证不同年龄的学生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②合理分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时间。
③合理设计各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量。
④合理安排劳动量与体育运动量。
(3)劳逸安排的节奏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脑力活动为主,同时也有体力活动。连续或反复进行一种活动必然引起肌肉的疲劳。解除疲劳的根本方法就是休息。
六、材料分析题
34.(P298~P300)
(1)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技术。
(2)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
①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是课堂学习管理的心理依据。虽然教师在建立有效的、有启发性的、促进学习的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②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良好的学生群体,可以为教与学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形成良好品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把学生的行为引导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就会增多,问题行为就会减少。为此,教师要有明确的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学业程度的教学目标,并使教学目标成为学生的需要。
④建立教室常规。教室常规是保证教学能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规则是维持课堂秩序的准则,也是课堂学习管理的依据。因此,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当建立教室常规,使全体学生认识到,这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