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单项选择题 |
第 2 页: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
第 3 页:答案及解析:单项选择题;填空题 |
第 4 页:答案及解析:简答题;论述题 |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参考答案]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3.[参考答案]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养成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4.[参考答案]
教育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3)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买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5.[参考答案]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看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6.[参考答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
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的教师角色交换,教师必须按课程规范的复制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创造者、设计者和评价者,教师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由“单一学科型教师”向“跨学科型”教师转变;由“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充满实践智慧的专业人员”;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情感人格特点越丰富,对教育教学的激励作用越大。师生关系是教育中的基本关系之一,其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现实绩效。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正由支配作用向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方向转变,师生关系成为平等的、民主的、伙伴的关系。
(2)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教师素质,是素质教育乃至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水平,直接关系教育和课程改革成败。因此,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具体表现为一个完善合理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高尚优良的人格,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能力结构。
(3)教师的能力发展。新课程背景下不但要求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呼唤教师的新能力,如: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发展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培养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培养课程整合能力;发展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能。
(4)教师的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对确保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迫切需要做到的:建立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将教师人际关系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加强交流与沟通,倡导团队精神,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氛围;帮助教师扫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教师人际交往能力;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终身学习。为适应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2.[参考答案]
(1)方向性原则。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调控来保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应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总原则。方向性原则还为教育评价提供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即教育评价的服务方向。
(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客观地确定指标和价值标准;②评价方法要客观;③信息收集与评价舆论要客观。
(3)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有一致的标准,无论
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的评价必须使用同一的标准。
(4)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的过程应当具有全面性,评价的标准不能只突出一个项目,评价的过程也要尽可能地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搜集到有关的信息时就进行判断。
(5)目的性原则。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有目的的活动,只有确定了相应的评价目的后,才能选择有效、适当的方法来进行。
(6)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中必须促进被评价者积极上进,从而发挥优点改正缺点。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充分尊重和信任评价对象。②要正确处理评价结果,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不要过多地斥责和批评。
(7)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从某个侧面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
(8)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条件进行判断。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
(9)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的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于事物的量的方面。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