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 【解析】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他把人类的基本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D 【解析】前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的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这两种抑制现象一般是在学习两种不同的、但又彼此相似的材料时产生的,但学习一种材料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两种抑制现象。如题中所说,学习一个较长 内容的材料,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因为起首部分没有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没有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分则受到了两种抑制的影响和干扰。
3.A 【解析】要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需要在教学开始前使用诊断性评价来诊断出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后对症下药,以便安排教学。
4.D 【解析】在照度、距离和位置等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对物体的知觉仍保持不变,这是知觉的恒常性特征。
5.B 【解析】阿特金森认为追求成功的动机与成功期望概率成反比。如果个体力求成功,那意味着他的成功期望值比较高,故成就动机低。
6.B 【解析】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7.A 【解析】教学中使用的常模参照评价就是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位置来作出判断和报告评价结果。
8.B 【解析】奥尔波特是首先提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的心理学家。
9.B 【解析】垂直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层次(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差异度)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在题中所给的四个事例中,只有“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体现了垂直迁移。因为角和直角、平角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不同,前者高,处于认知结构的上位;后者低,在认知结构中处于下位,这两个概念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了两个层次。
10.A 【解析】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
11.B 【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命题学习是一种有意义言语学习的形式,是对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
12.A 【解析】创造性是智力技能的一种表现,指个体产生新奇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技能。
13.D 【解析】通常来说,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14.C 【解析】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生理早已成熟。但心理的社会化远没有完成,要等到能够结婚的年龄,往往有八九年甚至十来年的煎熬期,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手淫、早恋等性偏差。这是正常的,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15.A 【解析】有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jf效果有影响,不同的座位对于不同要求的学生学习的影响不同。
16.A 【解析】研究表明,群体规范形成的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多:的影响。因为青少年时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所以心理和行为容易受到来自同伴群体的影响而改变。
17.A 【解析】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为对抗。
18.D 【解析】课堂教学就是由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模式。
19.D 【解析】只有建立并遵循一套系统程序,才能在编制测验题目、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减少由于主观因素等造成的误差。
20.B 【解析】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进行估计,并进一步根据这种估计作出判断。
二、填空题
21.桑代克 22.感觉记忆 23.性格的类型差异 24.认知能力差异
25.流畅性 26.心智技能或智力技能 27.控制性 28.避免失败的动机
29.组块 30.个性心理特征 31.情绪和情感 32.正迁移 33.变式
34.预测 35.集体36.学习方法 37.自我意识的高涨
38.主体参与模式 39.心境 40.口语报告
三、简答题
41.【答案要点】教育心理学既然有它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同时也有适合于它自己的研究方法,因而,它构成了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独立的分支。但是,正如我们在分析对象任务时所提到的,它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中其他的一一些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时甚至有交叉、重叠。
(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2)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心理学为教育心理学提供基础,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予进一步阐明各年级阶段发展的规律。
(3)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教育技术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综合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理工科的知识研究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优手段、方法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根据;而反过来,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采用,又为学习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4)教育心理学与学习心理学的关系:广义而言,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狭义而言,教育心理学要以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
42.【答案要点】(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致育 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43.【答案要点】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②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44.【答案要点】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斯金纳认为,影响操作性行为反应概率的因素主要有:①积极强化,如教师对孩子听话给予奖励;②消极强化;③无强化 ④惩罚。
由上述可见,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其目的都在于增加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建立操作性行为的有效手段。而无强化和惩罚,其目的均在于减少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消除操作性行为的重要手段。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把学习看成 是反应概率上的变化,把强化看成是增加反应概率的唯一手段。
45.【答案要点】(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
46.【答案要点】(1)发现教学经过四个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促使学生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再次,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最后,根据实际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2)发现教学的四项原则: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③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④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四、论述题
47.【答案要点】当前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1)心理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学校心理教育的重心是心理素质教育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心理索质的培养。 (2)心理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确实是心理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不是全部。
(3)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心理教育的全部内容。
(4)心理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及共性的心理问题,丽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5)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
(6)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展开的教育活动。
(7)心理教育属于德育工作,只是团队工作者和班主任的任务。以上几点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误区。
编辑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