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A【解析】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分化对象和背景的选择性是知觉最基本的特性,背景往往衬托着、弥漫着、扩展着,对象往往轮廓分明、结构完整。
3.A【解析】一般认为,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当中的遗忘,主要是由于记忆痕迹的逐步消退;长时记忆当中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先后材料的干扰,是由于神经过程的负诱导规律而产生的抑制的结果。
4.B.【解析】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从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出要反映的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而不予理会,以保证对所选对象做出清晰的反映。
5.B【解析】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个性又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特别是儿童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脱离父母进入集体生活,这时是形成个性非常关键的时期。
6.D【解析】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A【解析】贾德是经验类化理论的代表。
8.A【解析】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
9.B【解析】成就动机可区分为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种倾向,力求成功者的成就动机相对比较低。
10.D【解析】品德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组成,其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是道德情感。
11.B【解析】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元认知策略。
12.D【解析】运气在归因模式中属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
13.C【解析】阅读技能是一种心智技能。
14.D【解析】教学目标是指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5.C【解析】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是复习知识的最好方法。
16.D【解析】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
17.B【解析】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为课堂气氛。
18.D【解析】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和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交错安排。
19.C【解析】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在教学中主张发现法。
20.B【解析】在群体的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称为从众。
二、填空题
21.直观性22.尝试一错误说,操作性条件反射说23.自我实现24.斯金纳 25.替代性强化
三、简答题
26.【答案要点】(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27.【答案要点】小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有:
(1)直观操作性:通过实物、模型及其形象性的语言直接感知和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而获得知识经验。
(2)指导模范性: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仿教师的教授活动及其他同学的活动而获得知识经验。
(3)基础再现性:学习是以获得和再现基础知识,形成规范的行为,内化基本生活态度为目的,而不是为掌握前沿领域知识或发明创造。
28.【答案要点】(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
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29.【答案要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也是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
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五个特征;(1)分工合作。是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2)密切配合。是指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以便发挥分工合作的效能。(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转而同心协力追求学业成就.因为合作学习的成就评价是以团体为单位的。(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即大家在态度上相互尊重,在认知上集思广益,在情感上彼此支持。(5)团体历程。是指由团体活动来达成预定目标的历程。这些团体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30.【答案要点】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有: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训练。
(3)进行专门的教学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四、论述题
31.【答案要点】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动机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斯金纳,他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重复率要高。但是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个体动机的行为,一部分是先天性的,一部分是通过培养获得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可以有以下途径: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把学生带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知道所要学的新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刺激和学习乐趣。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要做到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具体,并给予适当的短评以鼓舞学生的信心。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肯定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使学生再接再厉,批评也能使学生认识错误,避免再次犯错。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通过学生结果的归因会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只有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个体,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