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单选题 |
第 2 页:非选择题 |
第 3 页:答案 |
1.D 【解析】“终身教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在《终 身教育引论》中正式提出,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2.A 【解析】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观点有: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3.B 【解析】l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4.A 【解析】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由教育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决定的,它表现为教育独有的矛盾运动规律;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不是意识所决定或规定的,而是教育这种社会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生成的;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在已有的教育事实基础上对教育特性的抽象和概括,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
5.C 【解析】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D 【解析】把教育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依据是学校教育 的历史。
7.D 【解析】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 实践性课程。
8.B 【解析】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运用陶冶法时要注意:(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9.A 【解析】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且制约着小学德育的整个过程。
10.C 【解析】教育目的分为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确定。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11.B 【解析】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12.D 【解析】个人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好学生的课外个人活动,是课外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13.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14.C 【解析】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15.D 【解析】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的维系下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这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16.A 【解析】盂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他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
17.B 【解析】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形象生动,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1 8.C 【解析】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可分为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19.B 【解析】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
20.D 【解析】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正确和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填空题
2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22.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
23.教育
24.行为方式
25.身心发展规律
26.变化结果
27.富有感情
28.思想人格
29.教学大纲教科书
30.强制性普遍性
三、名词解释
31.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3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33.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34.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四、简答题
35.【答案要点】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特点是:(1)面向全体学生;(2)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3)让学生主动发展。
36.【答案要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②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37.【答案要点】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
38.【答案要点】班主任的根本任务是:在校长和教导主任的领导下,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和组织工作,促使本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具体任务如下: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五、论述题
39.【答案要点】(1)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
①统一性:四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知是基础,情是动力,意是支柱、杠杆,行是关键。
②矛盾性:知、情、意、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各因素可因环境、教育和个人实践的不同,呈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以至会出现情通理不达,或理达情不通等现象。
(2)根据知、情,意、行的统一性原理,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总想品德教育时,要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使之相互协调,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案例分析题
40.【答案要点】(1)张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问答法,即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问答法的原则有:①适时原则;②因材施教;③反馈强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