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试题 |
第 8 页:答案及解析 |
一、单选题
1.B【解析】自我意识的发展在3岁以后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2.B【解析】正强化与负强化是根据强化的目的和强化的性质划分的。
3.A【解析】儿童最初发展的任务就是培养对周围世界,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即信任感。
4.B【解析】吹拉弹唱属于操作技能。
5.D【解析】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6.C【解析】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叫负迁移。
7.B【解析】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8.C【解析】题干所指是操作整合阶段。
9.A【解析】许多新信息,只有通过多次复述,才能存储到长时记忆系统之中。
10.B【解析】位置记忆法属于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
11.D【解析】认知心理学将问题解决看作对问题空间的搜索,理解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的过程。
12.A【解析】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13.C【解析】7~8岁是第二次出现强迫现象的高峰年龄。
14.B【解析】这一目标虽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但也只是对所学材料意义的把握。
15.D【解析】题干是对群体的解释。
16.C【解析】题干是对常模参照评价的解释。
17.B【解析】专家型教师在安排教学时是以学生先前知识为出发点的。
18.B【解析】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极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19.D【解析】教师表达越清晰,学生的知识掌握越准确,学习效果越好。
20.A【解析】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角色认知。
21.B【解析】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在过渡中存在着质变的关键年龄,这一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22.C【解析】好奇心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
23.c【解析】题干是布鲁纳认知结构说的核心思想。
24.C【解析】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
25.A【解析】共同要素理论是桑代克等人在对知觉、注意、记忆和动作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基础上提出来的。
26.B【解析】内部反馈是操作者自身提供的感受反馈,外部反馈是自身以外的反馈。
27.B【解析】在群体的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称为从众。
28.D【解析】准确的结果反馈可以引导学生矫正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鼓励学生努力改善其操作。
29.B【解析】加里培林最早对心智技能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了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
30.B【解析】提问是精细加工策略的又一种重要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