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试题 |
第 5 页:答案及解析 |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B【解析】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所引起的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脑的反射活动。
3.D【解析】此题容易混淆,一旦确定某个事物时,就已经是知觉了,而不是感觉。
4.B【解析】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刺激物只要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5.D【解析】此题考查回忆的含义,注意和再认区分开来。
6.B【解析】遗忘的特点是先快后慢,不均衡的。
7.C【解析】系统化是指人脑把具有相同本质特质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
8.C【解析】思维间接性,就是借助已有的感知去理解那些未曾感知,甚至不可能感知的事物,以及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过程。“红梅报春”、“落叶知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就是如此。
9.A【解析】心境具有感染性。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感色彩。
10.A【解析】道德感是人依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11.A【解析】儿童道德行为的调节表现为从外部向内部过渡。儿童道德行为的自制力在低年级发展较慢,到高年级发展较快。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坚持性水平还是不高的,而且不稳定。
12.D【解析】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人的道德面貌最终是以其道德行为来表现、来说明的。道德行为是—个人谱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
13.A【解析】人际吸引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
14.C【解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储藏粮食的仓库堆满了,人们就会应该知道礼节,讲究礼节了;衣食丰足了,人们就应该会知道荣与辱了。这说明只有低级需要在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才能产生高级需要。
15.D【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的需要,属维持生命的需要;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如躲避危险等;第三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人际交往和交流感情的需要;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即追求社会肯定的需要;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以上五个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各种需要的产生与个体发展过程有关。
16.A【解析】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动物没有意识,更没有自我意识。人有高度发达的大脑,人在劳动的过程中随着言语的产生,不但认识了自然界而且认识了自我,并将“我”与“非我”做出区分。
17.B【解析】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
18.C【解析】不同的能力迁移范围不同。
19.C【解析】粘液质的人比较稳定、踏实、有耐心,但不够活泼,比较固执、迟缓。
20.A【解析】正直、诚实等反映了对社会、集体、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