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试题 |
第 5 页:答案及解析 |
二、填空题
1.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2.反射3.自觉性4.感觉记忆0.25~25.7±26.发散思维7.判断8.情境性9.系统脱敏10.道德认识认识水平11.班级人际关系12.直接接触
13.意识14.性格15.自我控制16.能力17.年龄特征18.格赛尔
三、简答题
1.在教学中怎样运用注意规律?
答:(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组织教学。
①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②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2)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①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②激发学习动机。
③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2.提高小学生识记效果的方法有哪些?
答:(1)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2)将所学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
(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4)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5)掌握一些识记的策略。
3.简述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答: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情感依赖于认识,但它也作用于人的认识,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
情感和认识过程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则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
4.我国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具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答:(1)我国儿童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道德情感的发展呈上升的趋势,但这个上升不是等速的,而是不均衡的,其中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发展速度最快;
(2)道德情感的不同范畴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义务感排在第一位,依次为良心、幸福感、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3)城市和乡村的中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但城市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各个范畴中均高于乡村学生;
(4)不同性别的中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但除爱国主义情感外,其他各范畴的道德情感均显示出女生高于男生的趋势;
(5)道德情感的发展在不同的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如,在一个人身上既有肯定的、高水平的道德情感,同时也有着否定的、低水平的道德情感。
5.简述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
答:(1)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是班级的领导者,他既是学生的人格楷模,又是学习指导者、活动组织者。因为,在班级人际关系中,教师具有主导调节的作用。教师的人格、学识、工作作风和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师生关系的质量,同时也直接地影响着同学之间的关系。
(2)学生的全员性
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作为班级的一员,全都以一定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一集体的人际关系中。尽管在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处于集体活动的中心位置,有的学生则处在集体的边缘位置;有的学生对班级活动十分热心,有的学生则表现得较为冷淡;但每一个学生都在班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起着一定的作用,班级作为一个集体对每一个人的行为、观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班级生活中。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每一个学生。
(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
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生来说,班级人际关系的侧重面,会随着他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程度而有所变化。低年级学生较侧重于师生关系,教师的权威性对儿童的影响较大。而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逐渐把同学关系放到较为重要的位置上,他们积极地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并且努力建立友谊并逐步形成非正式小群体。同伴之间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