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试题 |
第 4 页:答案及解析 |
四、论述题
试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答: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1)生物因素
①遗传素质
遗传是生物性状的逐代传递,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机能等特性都可以一代一代地遗传。所有遗传的生物性状,统称遗传素质。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人类的遗传素质为每一个正常儿童提供了形成人类心理的基础,同时,也限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幅度。
第二,遗传素质是形成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潜在因素。儿童之间的遗传素质越相似,心理发展的相似程度也就越高;反之,遗传素质差异越大,心理发展的差异越大。
②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机体的生理成熟的程序,有赖于遗传物质的规定。在儿童期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各系统、各器官都在按照固定的程度逐步成熟。如儿童体内的各大系统成熟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其次,最后是生殖系统。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的物质前提,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当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成熟时,适时的刺激就会引发出相应的心理活动,并促使它发展。反之,如果机体尚未成熟,即使对它施加刺激,也不一定能生效。
(2)环境因素
环境指个人身体之外的客观现实,按其性质与作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物质环境为儿童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水分、空气、阳光、养料等。在人类社会的周围,人的物质环境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儿童出生前所处的胎内环境。一方面它是胎儿得以保护和生存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又受母亲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而言,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不可分割的。
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儿童直接所处的社会地位、家庭情况、全部的人际关系和周围的社会风气等社会生活条件。社会生活条件归根结底又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在社会环境中,教育是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因为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具有树立典型、传授知识、创造条件和矫正不良模式的功能。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最充分地体现着社会的需要。所以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本质上是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
需要,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追求和倾向于某种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同时,它又是引发心理活动的一种内部因素,代表着心理活动中新的一面。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得到满足的需要产生着新的需要。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1)需要与心理发展水平间相互依存
需要总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会产生,而一定心理水平的形成,也依赖于儿童是否产生了相应的需要。
(2)需要与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相互促进
儿童的需要总是日益增长、不断变化的。当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不能适应儿童活动时,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当新的心理发展水平形成后,原先的需要就逐步地被否定,将会在新的发展水平上产生更新的需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