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单选题 |
第 4 页:多选题 |
第 6 页:判断题 |
第 7 页:情景题 |
第 8 页:答案及解析 |
一、单选题
1.D【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优良品质就能得到发展。
2.C【解析】董仲舒为汉武帝时大儒,博古通今,独爱儒术,在学界影响很大。
3.A【解析】建国以来,我国小学各科都实行了改革试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D【解析】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普及义务教育。
5.D【解析】我国在1986年公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中,第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课程总计划。
6.D【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若人为的打破这个顺序,就会适得其反。
7.C【解析】“三基”是指读、写、算。
8.C【解析】初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层次。
9.C【解析】课程不改,其他方面的改革无法推进,所以是核心。
10.D【解析】学生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11.B【解析】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2.B【解析】赫尔巴特从心理学“统觉”论的原理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13.C【解析】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规律,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
14.A【解析】第斯多惠认为好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接受和发现真理。
15.B【解析】学校的各种教育中,德育是灵魂,对其他各种教育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16.A【解析】通过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使他们积极向上。
17.A【解析】l862年我国在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了班级授课制。
18.B【解析】班级是学校领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
19.D【解析】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形成。
20.B【解析】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当然也是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1.A【解析】西周以后,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22.B【解析】学生是社会成员,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必然要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属性。
23.A【解析】l878年张焕纶在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小班,这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4.A【解析】题干反映了封建社会教育具有等级性的特点。
25.A【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
26.A【解析】”如何“”解决的是方法问题,“为谁教,为谁学”解决的是教育目的的问题。
27.B【解析】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直观性原则,以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
28.D【解析】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的教育思想。
29.A【解析】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知识,进一步发展能力,形成个性,所以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
30.C【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环境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相关推荐: